作者:賓靜蓀 圖片來源:黃建賓攝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整套用創新思惟,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從美國學界創新重鎮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全球獲獎最多的設計顧問公司IDEO,都在使用。近年來,更影響中小學,開始改變教育。

設計思考,正在美國中小學教育現場發酵。

矽谷一流科技企業,紛紛跨足教育。臉書創辦人馬克.祖柏格(Mark Zuckerberg)夫婦、可汗學院創辦人薩曼.可汗(Salman Khan),都直接創辦中小學,「以使用者(學生)需求為中心」,嘗試落實真正的個人化學習。
設計思考學界重鎮以及產業界龍頭,也透過課程和工作坊,影響中小學老師。

趨勢:史丹佛、台大都在教的課

史丹佛大學的「創意引擎」設計學院(d.school),特別成立「中小學教師實驗網路」(K-12 Lab Network),持續引爆老師、校長的創新教學提案和行動。今年初號召近一千五百多位中小學教育局長、校長,挑戰「當一天影子學生」(shadow your student)。未來半年內,這一天所感受到的,將化為具體改變學區、校園的小行動。

全球獲獎最多的設計顧問公司IDEO,一向用設計思考做公益、協助教育界創新,今年推出線上平台「老師公會」(The Teacher’s Guild)。一打開首頁,「勇敢去設計」的激勵話語跳出來,五千多位世界各地的中、小學老師,分享瘋狂點子,有熱血老師教練帶路、解惑。

設計思考的魅力和威力,也開始在台灣校園中閃現。台灣大學去年效法史丹佛d.school模式,成立創新設計學院。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在台大學術副校長任內,親自帶領各系老師到d.school上課,他期待設計思考讓「更多年輕人帶著改變世界的實力和努力,走進社會,成為有用、會創新的人。」

三十出頭的許芯瑋,辭去師大附中英文老師的鐵飯碗,傳教士般把中小學生版的設計思考帶進校園,建立師生「我可以」的信心。

設計思考不是「又」一個全新的教育趨勢。它的主張和這幾年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不論是學習革命、翻轉教育、動手做、專題式學習……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尊重不同的學習方式,改變老師角色從授課到引導,讓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更有學習動機。

行動:五個步驟讓創意實現

但設計思考讓創新「有跡可循」,它用具體、完整的五個步驟,引導出改變、創新的解方。例如,透過同理心,找到每個學習、問題更深層的意義;透過腦力激盪,鼓勵跨界溝通,用便利貼讓每個人的點子「看得見」;透過迅速實作、測試,體驗「愈早失敗、愈快成功」的矽谷精神。

更重要的,設計思考重新打開每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態度,「相信我有能力改變我所處的環境」。

設計思考教父大衛.凱利(David Kelley)在《創意自信帶來力量》一書中,重新定義創意:「創意是一種心態、一種思考方式,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在他帶領下,許多人破除「我沒有創意、我不會設計」的心理障礙,重新建立「創意自信」,相信自己「或許不會成為藝術家,但可以是更有創意的上班族、經理人、醫師或律師。」

設計思考,可以鍛鍊出這樣的「創意自信」。不僅企業CEO、人資長、各行各業專業工作者受惠,許多嚮往改變的中小學老師,也在接觸設計思考過程中,找回當初當老師的初衷。他們不但因此解決長久以來「無解」的教育難題,更希望引導學生練習,未來不但設計自己的人生、也改變世界。

設計思考在科技帶來迅速且巨大改變的時刻,驅動大家再次肯定、珍視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

尤其,身在世界科技產業心臟——矽谷,每天都真實感受科技改變世界的跳動,對科技一步步瓦解教育價值,特別有危機意識。

六五%的工作還沒被發明出來;電腦人工智慧利用深層學習、已勝過人腦;不僅低階工作將被取代,甚至白領四師(金融分析師、律師、醫師、老師)都有可能在十年內消失一半……

走訪矽谷中小學,許多校長、老師、家長擔心的都是,「教育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心態和能力,才能創造不被機器、科技取代的意義?」

設計思考已經內化到矽谷大人小孩的生活中。老師、家長從同理心出發,鼓勵跨領域合作、溝通、發想、動手做,善用科技,一次培養用創新方式解決問題的相關「軟實力」。

延伸閱讀:
葉丙成:去你的人生勝利組!
很像科技公司的超酷學校

本圖/文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設計思考】趨勢篇:從企業到中小學,都在學的創新法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