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搶救受難的貓、狗;卻在海洋肆意撈捕,將看似沒有痛覺、充滿魚腥味的魚類切片剖塊,一點也沒有憐憫之心。—— 陳徵蔚

前陣子媒體報導中接連出現釣客捕獲比人還要大尾的石斑魚。

大眾嘖嘖稱奇之餘,擔心著是不是天有異相才會跑出這麼多大魚,但看在專家的眼裡卻非常擔心。海大講座教授邵廣昭認為這是大型魚正在繁殖的跡象,而石斑魚達到 5 歲才會成熟,在國外一般漁民都會通報政府,呼籲大家不要干擾,但在台灣卻不是如此。

海科館副館長陳義雄也指出:

石斑未成年前都是母的,大到一定程度才會變性成公的,公魚要保護母魚所以體型特別大,最近被捕獲比人還大的石斑,推估應有 2、30 歲,他認為這種大型魚要保護,不然來不及變公的就被抓光,石斑就無法繁殖。

當然也有人批評認為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指出這些魚都是成熟的大魚準備交配產卵、石斑有很多種不是每一種都是如此等等,可是回憶過去發生的事件:

2016 年 5 月,綠島龍王鯛被打撈上岸 、大卸八塊。

2016 年 1 月,一尾重達一百公斤的 鬼蝠魟被打撈上岸 。

2014 年,後壁湖海洋生態保護區一尾 一公尺多的石斑魚 ,每年都讓不少潛水客前往墾丁,就為了看看他的真面目,卻突然不見了。根據調查,很可能就是被當大餐吃掉了。

而最近,又有 網友拍攝到漁民捕捉大量未成年的幼鯊 ,經檢舉後政府卻回應「不是保育類、魚鰭不離身符合中央規定、流刺網不違法」就作罷了。

這些魚兒其實可以創造不小的觀光財,例如,粗略估計一隻鬼蝠魟一生可以創造約三千萬台幣以上的產值,因此印尼特別設立了保護區吸引觀光客,在台灣卻成為桌上的佳餚;在菲律賓,也靠著長尾鯊創造了 一年 12 億台幣 的驚人觀光收入,但這條魚在台灣卻最常在漁市上看到。

台灣人前仆後繼地去馬爾地夫潛水,卻從未想過我們也能在細心照料下擁有那樣的海洋,讓更多人慕名而來。

經過 公民科學家調查 ,台灣的珊瑚礁早已沒有代表健康生態系的指標性魚種,而這些魚都是台灣礁岩區魚槍狩獵最熱門的魚種。可不幸的是, 2004 年訂定的魚槍打魚法令,卻在 2016 年鬆綁了——連政府不管是在壓力下被迫也好、因為覺得漁民好可憐也好,最終的結果就是用寬鬆放任的態度來看待珍貴的天然資源,而這些魚類消失後就很難再復育。

在台灣人眼中,海洋似乎不過是飄著一盤盤上桌好菜、游滿大鈔的池子,海產店只會在政府公布某些魚即將消失的時候,告訴大家「不快點吃以後就沒有了」。

我們的海洋正在貪婪中漸漸枯竭。身為海島國家,我們卻只有海鮮文化、而沒有海洋文化,更短視近利地看不見更長遠的商機,直到「沒有魚吃了」那一天才會醒覺。

我們已經沒有了雲豹,滅絕了六種魚類、六種蝴蝶、五種天牛、一種貝類、四種植物——接下來還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