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熒恬

「打造企業B勢力,串連台灣新力量」於7日由中華徵信所、DOMI綠然能源、活水社投、The B-lab共同主辦,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展開座談。上午場邀請肯夢集團創辦人朱平、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李啟賢總經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林美雪、外貿協會副董事長單驥等四位與談人探討B型企業在全國的發展現況。

B型企業(B corporation,簡稱B corp)強調企業需要重視的不只有股東(shareholder)利益,還要兼顧全體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利益。由美國B型實驗室(B Lab)發起的B型企業認證,希望能表彰一種對員工、社區、環境、營收同時有助益的新型態企業。如今全球已有約1400家B型企業,橫跨世界41個國家,並有近300家正申請加入B型企業行列。(想更了解B型企業嗎?來看看社企流的專訪:【B Lab創辦人專訪】B型企業不是一場短期競賽,而是放眼「下個十年」的市場眼光

張大為表示:「B型企業建立了一套篩選機制,將一個成功企業重新定義,而在臺灣,B型企業也讓中小企業有了和世界接軌的契機!」

B型企業在台灣:風潮正起

臺灣企業體系中涵蓋著高達98%的中小企業,朱平認為這就是臺灣最適合發展B型企業的先天條件,「即使公司規模小,但透過B型企業精神,不僅能引導團隊持續進步,也能藉由B型企業結盟和國際產生連結。」

提到B型企業的精神,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表示,「B型企業最深層的意義即是『自律的行動』及『正向的力量』,透過企業體自我檢核表,將能是幫助企業建立友善環境與回饋社會等價值鏈的好工具。」,如今B型企業帶動了全球的浪潮,而在蔓延著失敗主義的臺灣社會裡,這股浪潮也開始讓企業起身改變。

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現在不論是資深的企業老闆或是年輕的創業家,皆受到B型企業這股正向力量的鼓舞—老品牌開始以創新的角度重新思考,並鼓勵了更多新創企業在這樣的使命下誕生。

這些公司一方面關心企業成長,一方面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及環境永續,從經濟、社會、環境面的利益等「三益」為考量,攜手朝向「讓臺灣更好」的公司邁進。

目前台灣僅三家通過認證 期待更多企業轉型

下午場由臺灣B型企業家及正在申請過程中的企業來現身說法。DOMI綠然能源以節能減碳為訴求成為臺灣第一家年輕的B型企業,創始園丁連庭凱強調:「B型企業的背後意義是企業的文化與使命,去改變你在乎的事,人人都做得到!」

綠藤生機近期也成功申請為第三家B型企業,共同創辦人廖怡雯表示:「當初成立綠藤就是希望開一家好公司,提供好的產品與服務,而B型企業用嚴謹的規範將我們心目中的好公司形塑得更為具體。」她亦希望消費者能以行動支持B型企業,讓好企業的概念擴及更多社會大眾。

不同於新創公司,中華徵信所擁有50餘年的歷史,成為第二家B型企業後,將秉持著誠信、誠實、透明,持續深耕工商服務。此外,大愛感恩科技、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茶籽堂和瑞德感知科技等,目前也正朝著B型企業而努力。

綜觀臺灣有許多的中小企業對社會有著正向精神,懷抱善心想做好事,卻不知應如何改變,現在B型企業提供企業主新的轉型方向,其可貴的地方在於「利己又利他」,將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回饋於社會。

未來展望:對的時機、找到出口、影響世界

研討會最終場,邀請資誠永續發展董事長朱竹元、活水社投總經理陳一強、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凱基銀行董事長魏寶生與談。童至祥分析, 「B型企業成功的三大要素是『核心訴求、價值共鳴、借力使力』,當企業秉持好的起心動念,從股東、員工、到消費者認同,在供應鏈上產生價值共鳴,就能夠打造出共享、共創、共好的企業體。」

最後,要如何支持B型企業成為臺灣的新亮點,成就臺灣的善與美?陳一強做了一個總結:

「千禧世代價值觀的改變已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對的時機』,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改變社會行動,價值認同亦成為選擇企業的重要條件。此外,B型企業所蘊含的正向力量能讓台灣的中小企業『找到出口』,並藉由與國際結盟來『影響世界』,發揚我們台灣獨特的善與美。」

雖然B型企業在臺灣的發展仍在起步,但它已為臺灣現今的經濟發展燃起了新的希望。未來臺灣也將朝著「成立亞太B型企業檢驗協會、成立亞太公益信託基金、建立產學關係、舉辦首屆亞太B型企業論壇、申請政府育成補助」等五大策略目標邁進,期許臺灣在亞洲B型企業能佔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
活動報導:捐錢回饋社會就是好公司?看B型企業如何掀起B the Change新風潮
B型公司:未來企業新樣貌

本圖/文由「社企流」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錢是賺到了,但我們失去了什麼?」一個全球響應的企業自律行動,如何帶動台灣良心企業的崛起?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