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JMOY464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26)

我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心裡面常常會浮現「這樣還不夠」的一種感覺。

從小到大,客人來了打招呼還不夠,你要學會端茶到水,才能顯出有家教。學會煮飯洗衣還不夠,你要學會看婆家人臉色,讓婆家人讚賞你才不會讓娘家人丟臉。把書唸好也還不夠,你還必須要讀課外讀物和學英文,好提升自己未來的競爭力。

科科都考滿分,這樣也還不夠,因為你必須要想辦法下次也維持下去。而我則是沒有科科考滿分過,因此我的煩惱永遠都在朝著滿分邁進。

這樣還不夠的感覺,在我小學畢業之後來到美國那一年更加顯著。當時的我十三歲。我穿著菜市場三件一百的亮黃色衣服配上同色系亮黃色褲子,燙了一個捲捲的土氣微爆頭來美。

受台灣教育的影響,我決定努力讀書好追上同濟的程度,想辦法在普通班生存下來。好在於中學的課業並沒有特別重,一天之內花個兩三小時絕對綽綽有餘。身為Fresh off the Boat(簡稱FOB)的菜鳥新移民,我的口音不正確,但我的態度謙和,我交起朋友,在班上被認定為有是頭腦的那一個"the smart one",並且當起同學的免費數學家教。

等到我成績追上才發現這樣還不夠,順利的在普通班待了下來之後也發現,美國公立中學屁孩文化中,成績不代表一切。會打扮、會玩、長得漂亮,必要時還要有點叛逆才是王道。男生當時流行寬鬆的褲子和上衣,好看的球鞋,再外加一點玩世不恭,偶爾和師長頂嘴的態度。女生穿起當時很潮的喇叭褲,配上九零年代的緊身白T恤,露出小蠻腰,垂直的長髮,以及帶點亮彩的眼妝,才是該有的裝扮。顏色以藍白黑色為主,襪子不能露出來,好露出纖細的長腿。我的口音被同儕嘲笑,我的穿著打扮被同學在背後指指點點。我以為大家對我客氣代表被接納,後來才發現,我只是同學眼中的免費助教,分組報告時想要拉攏的對象。我的越南裔朋友小P看不下去偷偷告訴我真相,甚至說要買件像樣的牛仔褲給我,避免我的穿著再給人笑話,我才理解事態的嚴重。

這樣還不夠

於是我努力改變裝扮,我學會化妝,甚至每天都狂聽當年最紅的音樂電台KIIS FM,從Backstreet Boys到N’Sync的歌全都背起來,好讓我和同學之間有話題聊。我交起更多的朋友,也偷偷喜歡上班上的一個文質彬彬的ABC男,兩人時不時地還會打招呼。中學畢業典禮,在許多人的定義裡面,我或許真的成功了。我拿了七個獎項畢業。也參加人生當中的第一場舞會。也是在那場舞會中,我親眼見著文質彬彬男在舞池中和我的要好朋友翩翩起舞順便告白,卻被我朋友冷冷拒絕。而我的另一位男性朋友看我可憐,慫恿另一個沒啥女人緣的朋友邀我跳,卻沒想到那名友人正要邀的當下就被另一位主動的女生拉進舞池,留我尷尬的在邊上。我穿著打扮或許被認可,甚至交了不少當地的朋友,但顯然這樣還不夠,我得不到暗戀對象的青睞,更因為在亞洲文化的薰陶之下沒有主動出擊的勇氣,但花這麼多心力之後才發現,原來,我依舊是那個尷尬卻努力想跟上的局外人。

亞洲式教育下的出發點,很多時候就是不停的對孩子說,你不夠好。不夠好,所以要更加強和努力,同儕之間的競爭往往被視為一帖良藥,好還要更好,棒還要更棒。拿了第二名要想第一名,拿了第一名後要想怎麼進名校,進了名校後要想方設法拿下好工作,好工作之餘也要有好婚姻。如果膽敢鬆懈或停止奔跑,則會和不上進、懶惰畫為等號,更有被其他人趕上或替代的可能。這樣還不夠的聲音,伴隨著我上高中,大學,甚至是研究所,甚至當我開始被成為別人口中的成功人士的時候,這種焦慮感伴隨著我,告訴我,這樣還不夠。

因為我的職業和背景,我承認在朋友圈中並不缺乏上述條件都符合的「成功人士」,比如工作成績亮眼,擁有房子車子外加2.5 個孩子(會說2.5是因為問沒小孩的人說要生幾個,最常聽到的回答是兩個到三個)。如果是亞裔,如果是小留學生在美國落地生根,其故事更能輕而易舉的被包裝成美國夢的一環,你知道的,那種長輩會拿去用來鼓勵下一代的過五關斬六將的勵志故事。

L是在華人社團中相當活耀的一名牙醫師。出身於醫師世家的她不但家世顯赫,成績亮眼,完全沒有大家閨秀的嬌氣或頤指氣使,或許因為這樣我們才變成朋友。連蔡總統都訪問過的她,私底下卻時常感到焦慮和恐慌。她一直到後來才告訴我,雖說她念了牙醫之餘還念次專科,但在她的醫生世家裡面,她永遠是「還不夠」的那個,只因為她沒有和所有的親戚家人一樣選擇醫學院。

霸氣醫師A姊國小時移民來美,名校畢業的她,嫁給了憨厚老實的牙醫老公,生了一個胖嘟嘟的可愛兒子,夫妻同心,齊力斷金,成為令人稱羨的頂客族,住的區域是南加州最天龍的聖馬力諾地區。但A姊卻告訴我,「你知道嗎,我常常覺得自己像個冒牌貨,覺得其實我不夠好,甚至現在的頭銜和掌聲,都不是我應該得的。」

我承認在霸氣A姊告訴我這段話的時候,我整個嚇到,因為霸氣A姊的氣場和展現出來的自信心是說一就不敢讓人說二,如果說我不只一次被人誤以為是牙醫助理,但她只要一站出去,就沒人懷疑過她是醫師。

A姊的父親是個虎爸,我曾經抱怨虎媽要求我學英文時每天背太多單字,但卻在認識A姊之後才發現她父親當年為了迅速讓A姊接軌美國課業,一天的要求背兩百個,瞬間讓我覺得虎媽真仁慈,照亮我家門窗之餘還真的發出愛的光芒。

「你知道嗎,我永遠記得我去看我住在偏鄉的一個朋友B。」A姊邊替她的孩子搖鞦韆,邊對我說,「B並不是醫師,沒有名牌,甚至工作也都不會是亞洲人所認可的三師職業。一輩子也可能住不起我現在住的昂貴學區。但我看到她和家人互動的模式,那麼快樂和滿足。那種知足我從來沒有體驗過,也是在那個當下,我決定不要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功成名就卻如此不安。他不當成功人士沒關係,只要他能夠獨立養活自己,這樣就夠了。」

「這樣就夠了」這五個字在亞洲式教育底下,還真的沒聽過。我們學會唸好書,卻沒人教我們思索自我的價值。我們被教導的是如果成績好工作好學歷好,就會被接納,否則就會拒絕。我們學會和他人競爭,於是我們成功,我們光鮮亮麗,然後我們拿起同一套的價值觀去衡量身邊的人,看輕那些沒有達到成功標準的人,奉承那些比我們厲害的人,然後心裡偷偷地和那些厲害人競爭,要不就是想方設法超越,要不就是想一些其實我們也比那個人厲害的點,好讓自己好過一點。

最讓我不寒而慄的,是為了達到成功這兩個字,我們開始犧牲一些其實比成功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真心、比如道德、比如友誼。只因為,我們覺得「這樣還不夠。」

《虎媽的戰歌》一書裡曾寫道,「西方的家長擔心孩子的自尊。但身為一個家長,你對於孩子自尊心最大的損傷是讓他們放棄。相反的,讓他們完成以為做不到的事情是成就自信心最大的方式。」但我反倒認為,自信心跟成就一點關係也沒有,甚至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努力迎合別人的認可為指標,被焦慮吞噬時不知如何自處,要不就獻身給工作爆肝過勞,要不則用各種不同的東西來麻痺自己,比如酒精或藥物。認清自己的不足,並且在嘗試過後擁有承認失敗和放下的勇氣,才是一個真正擁有自信者該有的風範。

而我自己在發現自己擁有不止息的焦慮感時,花了很多時間接受諮商,並且和上帝禱告對話。透過上帝完全的愛,我看到自己被上帝完全的接納,不是因為我的成績和學業,更不是因為我的功成名就。也是因為這份愛,讓我能夠擁有真正的安全感。這個安全感不是來自於我打敗多少人或踩在多少人的肩頭上,而是來自於我是上帝的女兒。一點一滴,透過這份完全的接納和愛,讓我開始不害怕失敗,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或掌聲,並且不再汲汲營營,深怕一不小心就會被淘汰,也讓我更願意去嘗試、去冒險、去面對我所害怕的種種事情。

當我放下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時,我才獲得不怕失敗的韌性和勇氣。同時,在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到珍惜與滿足,並且可以大聲的說,

「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