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圖:pixabay.com
當家中小孩數量超過2個以上時,經常上演的戲碼應該就是「搶玩具」,美國親職專家Laura Markham研究手足之間的互動,發現到3~7歲小孩搶玩具的頻率,約17分鐘就發生1次,,但2~4歲幼兒爭吵的頻率更高,平均每10分鐘就發生1次。相信這樣吵吵鬧鬧的狀況總是令父母抓狂,強迫孩子分享所有物似乎是天方夜譚,甚至不禁懷疑「兄友弟恭」到底會不會有實現的一天?
美國加州洛杉磯育兒專家Susan Derby觀察著自己2個女兒平日的互動模式,Susan發現到在她們拒絕分享的背後,通常存在著非常緊繃的情緒張力。Susan表示,人類天生就是十分重視「關係與連結」的族群,當我們與他人有著美好的互動時,這樣的連結自然就會延伸出溫暖、細心、積極的情感。同樣地,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當他們感受到生理與心理的安全感與滿足時,自然就容易與人和睦相處、團結合作、甚至樂意分享。而孩子最渴望的身心情感連結對象就是「父母」。
Susan觀察到當她8歲的大女兒「愛槽被填滿」時,也就是她們母女關係十分緊密時,大女兒就會表現得十分「好相處」,不太會有「我的、你的」行為出現。但是當大女兒與她關係不太親密、或是學校有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時,女兒就會變得非常自我中心,不愛與妹妹分享。每當Susan發現到家中出現爭奪、蠻橫等情形時,就會展開下列行動 :
- 一對一特別時間 :
這永遠是「改善連結狀況」最好的處方箋,當孩子又再次出現不願分享的行為時,就可以與他/她進行個別性的「特別時間」。開始前,Susan會設定計時器,15或20分鐘,接著詢問孩子這次的特別時間想要做什麼活動,由孩子決定,大人只要「全心全意、充滿熱情」地一同參與活動就好了,就是這麼簡單,孩子的愛槽就會再次被灌滿。
- 聆聽孩子內心的傷痛 :
有時孩子用尖叫、哭喊的方式表達情緒時,可能他們的內心深處埋藏著一道極深的傷痛,這個傷痛可能是由過去某一天或甚至是數年前所發生的某些事件所累積出來的,也許連孩子自己都無法察覺到這些傷痕。媽媽必須在他們情緒爆發時,十分耐心地從旁陪伴與引導,幫助他們一層一層地走出傷痛。
- 陪孩子玩耍 :
當孩子不斷在說「我的、我的」時,Susan會興奮大喊「枕頭大戰」,母女三人就會立刻跳到床上瘋狂互丟枕頭。在兩個女兒的記憶裡,總是塞滿了媽媽對她們全心關注與瘋狂玩耍的美好回憶。
Reference :
mine! mine! all the time? how to handle sharing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