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Wayne 文/Evan
幾個月前,帶兒子回診,醫生按慣例和父母對話、做成長評估,整體來說沒有什麼問題。直到醫生問:「開始如廁訓練了嗎?」不知怎麼,讓我下意識有些防衛,可能是周圍的華人家長常分享孩子早已能上廁所,當我聽到這個問題,腦中自動轉換成:「如廁訓練做不好,媽媽要檢討。」所以我支支吾吾地回答:「才剛開始沒多久,還看不出結果……。」
醫師沒說什麼,這下我反而緊張了,小聲的問:「這樣算慢嗎?」只見她淡定的抬起頭來說:「怎麼會,算早了,有很多孩子到三、四歲才開始。但你說他有興趣嘗試,那也很好,就讓他試、鼓勵他,慢慢來、不用急。」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忽然不知該怎麼反應,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腦袋撞擊,擦出新的火花。
年輕人如何尋求方向?
這次的對話,幫助我重整過去幾年在美東生活的經歷。記得兒子出生前,我曾和教會的姊妹帶著孩子們,從美東一路開往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城,參加I-Hop(International House of Prayer縮寫,中譯「國際禱告殿」)所辦的兒童營會及成人培訓課程;姊妹們在三天內輪流開車,橫跨半個國家,體驗美式「公路旅行」(Road Trip),這可算是我人生中的一個壯舉。
剛到I-Hop時,我莫名得意的想著:「應該沒有人比我們從更遠的地方來了吧!」然而當課堂講員或牧者領袖問到誰從哪裡來時,總會有從更遙遠的地方來的人。且讓我驚訝的是,有不少年輕人已經在那兒待了好一段時間。起初我非常納悶:「你們不用上學、工作嗎?怎麼可以一直待到這裡?」
漸漸我才明白,有很多年輕人在高中畢業後,會在父母的同意及祝福下,到I-Hop浸泡一年,以義工身分在當中服事。之後,有人會選擇進入I-Hop學院接受裝備,專心全職事奉;有人會選擇繼續升學,未來進入職場宣教。當然也有仍搞不清楚狀況的人選擇打道回府,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生命也有不少得著,能靠主再出發。
因著離開父母的保護,很多人彷如一夜長大。有人會把握機會,開始認真思考人生的意義,為將來打算;在服務人群、同時接受裝備的過程中,更多認識自己、發掘潛能,尋求神在個人生命中特別的心意。當然也有人選擇逃避,看似在神家中「浸泡」,卻也沒有勇氣去面對真實的人生。當一天天過去,仍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
但神家的孩子終究在神手中,不論結果如何,透過「暫停」,找尋自己未來的方向,對父母或孩子都是場重要的預演:知道孩子終究會離開,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否把他交在神的手中?
接受暫停 為人生負責
更多了解美國後,就會明白,她和亞洲很不一樣。在美國並非人人都需要讀大學,就像我家社區的圖書館,最近才辦了一場青少年創業博覽會,鼓勵年輕人創業。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父母似乎比亞洲爸媽更能接受孩子在高中畢業後的「暫停」,每個家庭的方式不同。在當中我所看見的是:美國家長願意放手的勇氣,給孩子機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樣說來,你可能會以為「暫停」在美國是很普遍的事,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更精準的來說,是他們並不像華人有強烈的士大夫思想,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因此,當我在觀察美國的就業市場時,發現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意。
他們甚至更能接納和包容許多華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現象,這或許也是神賜給美國獨有的特質: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寬度,是建立在以神為本的基石上。但相對的,我也常被這個國家的「緩慢」急的直跺腳,一方面時常懷念台灣的行政體系,更常在心中對故鄉的公務員致敬!
如同一開始兒子的醫生提到:「快一點,很好,如果他願意嘗試;慢一點,也不會怎麼樣,不需要急。」這背後真正的哲學,其實是尊重每個人都是神獨特的創造,擁有專屬自己的生命故事。
所以,看似暫停的人生,其實並非真的靜止,它是以用另一種形式呈現,如同絕美樂章中的休止符,等候另一個高潮再現。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異鄉遊子》暫停的人生不暫停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