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Winnie Wong     攝影/Tidus

WAL

2014年二月26日,六下刀光劃破寧靜的香港西灣河鯉景灣旁,刺傷的不單是香港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的背部與腿部,還有一群新聞傳媒人和市民大眾的心。

四天後,一萬三千多名香港人為此戴上藍絲帶遊行,以無畏無懼的精神對抗暴力血腥。那時藍絲帶代表的是新聞自由,然而世界轉變快的驚人,三年後,劉進圖的腿仍未完全康復,傳統媒體已進入寒冬,新媒體仍在探索出路;藍絲帶卻成為香港建制派支持者的代名詞,且與反建制的黃絲帶愈來愈不相容。

雖然大環境如此,但是走過死蔭幽谷,劉進圖鮮血流過的赤地上沒有生出仇恨,反而孕育出一顆更靠近主耶穌的心,還有一個以網媒為體,以傳統辦報理念為實的新聞平台,願與熱誠的年輕從業者同行,以正直與不屈、寬恕與盼望守望香港。

遭遇苦難的共同反應
「醒過來」這幾個字有兩重意思:從沉睡中清醒過來,或從渾沌的思考中醒悟過來。劉進圖遇襲後一度性命危殆,在深切治療部(加護病房)醒過來的時候,他問神:為何會讓苦難發生?但透過讀經、家人朋友與牧者的安慰,他反思生命中的歷程,終於醒悟到,「上帝一直與我們同行,更渴望與我們同行。」

被兩名歹徒刺傷後,劉進圖醒過來就問上帝:「為什麼?」作為信主已有卅多年的基督徒,他相信上帝是公義的,是慈愛的

「但我也很清楚自己沒做任何錯事,為何上帝容許這樣殘暴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許多基督徒在遭遇苦難時都會有同樣反應,義人如約伯也會問這個問題。倘若是沒有信仰的人,反而不會質問神,可能只是當自己走霉運。

問是問了,可是「上帝通常都不會回答。」劉進圖的問題同樣沒有得到確實的答案,但他卻感到上帝對他說:「定睛看耶穌。」他完全不明所以,卻知道是一個線索,於是醒過來後,他想立刻去翻查聖經,卻因為時間太早,院牧部還未開門,他唯有等待,但神原來另有安排。

「當時深切治療部的殷醫生是位很虔誠的基督徒,得知我想要看聖經,就把自己的借給我。當我一看見聖經,就覺得上帝有恩典、有供給。因為做完手術後,我的隨身物品全被拿走,連眼鏡都沒了。但我有七百多度近視,怎樣看聖經呢?可能殷醫生有老花,所以他的聖經是加大字體的!」劉進圖笑言。

讓出「與神同行」的空間
把聖經翻來翻去後,劉進圖只有一句話深刻印入腦內,就是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但他不明白,這句話究竟與他的經歷有什麼關係呢?於是劉進圖從回顧自己2012至2013年做《明報》總編輯的兩年生活中,發現了端倪。

「原來那兩年,我的生活都是同一個模式:每天早上九點起床,先沖一杯咖啡提神,再用手機看世界各地的即時新聞,返回公司後就立刻與同事開會,制定當天的新聞內容,一直工作至晚上十二點回家。由於腦部運作太活躍,太太與女兒都已經入睡,我便倒一杯葡萄酒,獨自在客廳坐下緩緩地喝,讓自己鬆弛下來,然後睡覺。」劉進圖每天都是這樣生活。

「回望這些日子,我所需要的似乎只是一杯咖啡,一個頭腦,與一杯葡萄酒,生活中除了這些沒有其他。」

受傷前,如果你問劉進圖是否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會肯定的答:「是」。「我每個星期都會去教會。但是因為工作太忙碌,我不知不覺地把耶穌從生命的中心推到生命的邊緣。平時我們對耶穌很客氣:有事辦不到,我才找祂吧,平時就不打攪,不麻煩祂了。接著我就明白了,並不是上帝不想與我們同行,而是我們根本沒有空間讓上帝與我們同行。」

「我在祂裏面,祂在我裏面」,這段真理我們都很熟悉,但未必能領悟,以致能行出來。

close up of male hands with newspaper and coffee

饒恕動力來自耶穌基督
劉進圖受傷前後,與上帝的關係唯一的改變在於「距離」。當他思想耶穌在他裏面的真理,許多與愛心、盼望有關的功課,都能做到了。「以饒恕為例,遇到被人襲擊的事,常人怎能饒恕呢?那兩個人根本不認罪,我怎麼去饒恕呢?他們根本不需要我的饒恕!」

帶著這個疑問,劉進圖請教了一位在神學院教書的朋友。朋友指出,根據基督信仰,是饒恕先於認錯,因為耶穌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還未承認自己有錯的時候,就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饒恕了我們。

「當我在思想上搞懂了,饒恕先於認罪,真正令我能走出來,願意饒恕他們的動力,還是來自耶穌基督。我要思考十字架上的救恩,要感受到基督這種捨身的愛,才能有這種動力。」人若能饒恕不能饒恕的,唯有出於基督的愛。

遇襲鮮血開出的果實
個人的信仰被堅立了,但大眾的反應卻未平息。發生遇襲事件後,一群新聞工作者聚集在劉進圖的病榻旁,既為新聞自由憂慮,更為香港深層次的政治矛盾愁煩。這批人說著說著,就發起了一個沒有大老闆、沒有後台,更沒有預設立場的新聞媒體——眾新聞。希望在漸次惡劣的新聞環境下,仍然堅持傳統辦報的理念和原則,與一群年輕人同行,探索新媒體的發展與潛能。

都說傳統媒體業萎縮,但劉進圖更擔心的是傳媒立場的兩極化。「放眼看報架上的報紙,幾乎全部都有預設立場,從標題至行文都帶有強烈的情緒。」這種情緒無助修補對立,只會令雙方愈走愈遠。

「社會已經撕裂到這種地步,極左或極右都不願意聆聽對立方的聲音,兩派也不願意去溝通。」所以劉進圖期望能創造一個以傳統方式去報導新聞的平台。「我們的標題、內文都是中立持平,用字沒有情感性,就算有些新聞與撰文作者政治立場、價值觀不同,我們也會客觀的把事件報導出來。」

但在這「標題黨」(以聳動標題吸引網友點擊)橫行,嘩眾才能取寵的年代,這種經營手法不怕沒市場嗎?「我們仍然相信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渴望看到更多持平的新聞。當這批中間派慢慢增長時,或許能逐漸修補社會上的裂縫。」

忠誠扮演城市守望者
在眾新聞的創辦成員中,有不少人是基督徒。當遇上了一些與基督教價值有抵觸的議題如同婚議題時,會如何處理呢?「我們堅持客觀持平,若有這類型的新聞出現時,我們也會如實地把事情的各種聲音報導出來。」談到信仰帶給他在經營眾新聞的影響,劉進圖認為一是同行,二是守望。「當一群人仍然願意待在急流中,與年輕人摸索這個仍在變化中的媒體,就是同行。」

第二是堅守原則和守住核心價值。「聖經的基礎是守望,哈巴谷書二章1節提到:『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在古代的城池是需要有人每日每晚觀看,若有風吹草動影響到城中人的福祉,守望的人就會大聲告知城裏的人。這正是傳媒人的責任,我們就是把城內城外的問題,大聲宣告給城裏人知道的守望者(watchman)。」

作為眾新聞的創辦董事及義工,劉進圖期望以基督徒的信念,持守公義、持平的原則,忠誠地當這個城市的守望者。(香港影音使團提供)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生命更新》曾遇襲命危 劉進圖:願與上帝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