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日新(暨南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Photo Credit: fancycrave1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台灣上班族多年來以「只問耕耘、不求收穫」的阿信精神,苦守著全球最高工時這個不是光環的光環。上班族往往是比誰都最晚離開辦公室,辛苦不堪背後真正的原因是附加價值太低,沒有功勞、只能以苦勞來代替。

台灣面對全球產業結構巨變,工資多年沒有顯著成長,為了保住飯碗而超時工作等問題,引發勞工團體認為小英政府必須優先解決低薪過勞、工時過長等勞動條件不佳的問題。拉長的工時往往對於提升工作成效有限,一方面只能用「忠心」來聊慰競爭力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稀釋了的工作效率,造成身體健康、家庭關係與社交時間不足的窘境,惡性循環的結果是損害了工作的生產力。似乎該尋思一個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來因應快速變化的生活。

辛勤還是聰明的工作?
生活包括了許多面向,有個人獨處、有辛勤工作、有家庭親密、有休閒運動等等。但在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下,多數人進入了被工作擠壓的惡性循環中。人力資源管理專家也越來越強調工作生活的品質(Quality of Working Life)對人的重要性,若不能維持均衡的身、心、靈平衡,爆肝式的工作淪為殺雞取卵的恐懼奴隸。

辛勤地工作是固有的美德,多數人都贊同應該持續發揮這種精神,但是,辛勤地工作在一個不斷被顛覆、不連續的世界中,和競爭力之間的關聯度越來越低,而聰明地工作與競爭力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如何聰明地工作?是當前所有人在面對丕變的工作生活最急迫需要解答的問題。

前一陣子我到美國出差,看到了幾種工作型態,值得我們反思。我住在美國中部旅館,因為時差睡不著,六點鐘餐廳一開門供餐,一馬當先去享用熱騰騰的早餐。這些年服務業在台灣曾佔GDP將近70%,但有逐步下滑的趨勢,去年已降到62%左右,其中成長最多的應屬旅館與餐廳。餐旅服務是個辛苦的行業,睡得比客人晚、起得比客人早,客人大啖美食後,不知還要花多時間洗刷鍋碗瓢盆。不幸的是台灣這些年不分青紅皂白地大量投入這個進入門檻低的領域,除非能在國際大賽中揚名立萬,年輕人的青春在激烈競爭中,消耗在一個長工作時數、低報酬的循環中。

放慢腳步 看清使命與呼召
在美西名校的校園內外,總是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輕人,曬日光浴、慢跑、在戶外長桌旁拿著飲料聊天。這些年輕人都不唸書?都不工作?彷彿是第一個疑問的困惑,馬上被與事實悖離的高績效人生推翻,引發更多的疑問。一個可能的解答是,工業經濟的工作靠的是殷勤的雙手,知識經濟的工作靠的是啟動創意的腦。

看似放空的怠惰,比起看似殷勤的忙碌,可能對人生的貢獻度更高,關鍵在於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以及被取代的可能。廿一世紀的財富大量湧向知識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建構在互聯網上的商業活動,囊括了金字塔頂端的主成份。財富固然不是唯一衡量人生的指標,但那是一個不錯的指標,用以衡量生活果效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

即便像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伯這班改變世界的人,也跟很多上班族一樣,他也朝九晚五,一週工作50到60個小時,但如果算上佐克伯所有專注於自己「使命」的時間,那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了。他對自己生活的描述是:「我花很多時間獨處,用來閱讀和思考。」與其像無頭蒼蠅般地忙碌,當代人要做更有意義與價值的工作,必須要對自己的使命或呼召有更清晰的圖像,花時間獨處與花時間與上帝相處同等重要!

在這個紛亂的世局中,何不來杯茶或咖啡?讓自己放慢腳步,在看似放空的無為中,讓思緒與來自聖靈的感動一起帶著我們翱翔,飛得高才看得遠,看清楚未來,才知道力量使得是否有價值!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日光之下無新事》生活中的咖啡與茶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