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佘日新(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

因為工作的關係,最近讀了前香港中文大學金耀基校長的「再思大學之道」,心中對教育的許多困惑得到局部的答案。金校長引用哈佛大學路易士教授(Harry R. Lewis, 2006)出版的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他說哈佛忘記了幫助學生成長,幫助他們尋找自我、幫助他們尋求生命中更高的目標,幫助他們在畢業時成為更好的人。

路易士認為大學的教育責任是「使學生的腦和心一起成長,使學生成為一個學士與德行兼備的青年,他批評哈佛大學已自願放棄鑄造學生靈魂的道德權威。金校長認為,哈佛的問題絕不是重研究、輕教育的問題,而是大學教育中所提供的學問(知識)的性格問題。簡言之,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所重的「知識之學」,而忽視了「德性之學」。(再思大學之道p.29)

當今大學之道
中國古代的教育核心,臚列於四書五經的「希聖希賢」,直指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學問(道理),他認為中國古代的經書大多可被視為「價值之學」,並區分大學之道的古今之別:中庸原文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不論同意與否,古代的「封建」、「科舉」這些早已被揚棄的制度,是以「德性」為基底向上堆疊處事與經世濟民的大業。

金校長以反諷的筆觸改寫了當今的大學之道,在明明理、在新知、在止於至真。當前的功利社會在不明究理的評鑑、排名迷思中,以最「科學」的制度,將教育這個百年大業的船舵轉向獨尊知識的發展,「理」凌駕在「德」之上,「民」區就在「知」之下,因此「善」自然至聊備一格地服務了難辨真偽的「真」。

大學是一種社會制度,教育雖然於近年開始成為終身的追求,但教育系統扮演了一個社會中的關鍵角色。大學這座巨塔(不知是什麼顏色的)享受了獨特的地位與尊崇,近年來卻因為浮現的各種問題,面臨整個社會的擴大檢視,當大學在人才培育、學用落差等務實的考量下飽受指責之際,還有更大的問題是學歷(力)貶值中的動機與人格貶值。

另外一個大問題在於古有明訓「言教不如身教」,卻因為老師(不限大學與體制內)的「德」往往不足以懷遠,背離了素書正道章第二對「道不可以非正」的嚮往。保羅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三章23節),對人的期待難以寄望於個人的修為,只能寄望於由外而內的真實拯救。

台灣未來的警訊
真實的人應該都會謙卑!因為認識自己的有限,才會仰望無限,乃宗教心也。馬丁路德改教五百年後,寄望於人性的出路,是越走越窄的。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走到二十一世紀的困境中,康斯克圓桌委員會(Runde Tisch von Caux)深刻的宣言說到:「在經濟決策過程中,道德價值是非常必要的,若沒有道德價值,就不可能有穩定的商業關係與有生存力的世界共同體。」無奈,道德價值的必要性只停在腦、而難以落進心裡,從教育到產業,道德的呼籲甚囂塵上、卻有如狗吠火車,因為人自陷於虧缺的榮耀中,卻不願選擇上帝的道,自然難以圓自己的德。

亞特蘭提斯是一座位於歐洲到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大西洋島嶼,傳說中擁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最早的描述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傳說在公元前一萬年遭史前大洪水毀滅。轉換時空,在短暫記憶與淺層思考的時代中,道德的判斷與追尋漸歸虛無,不變的道橫亙於古今中外,維繫文明於不墜。全國工業總會許勝雄理事長公布2016白皮書時補上一個「缺德」,追加了2015年工總白皮書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提出台灣未來的警訊,在於缺德。缺德要補德,要回答「怎麼補德?」這道難題,沒有人能不答題!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日光之下無新事》亞特蘭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