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恩

明天就是感恩節。這是個與家人團聚,一同數算恩典與獻上感謝的節日。

美國感恩節餐桌上的傳統主菜是火雞。記得來美國的頭一年,吃的是外公親自烤的火雞。阿公一大早就起來準備,十幾磅重的火雞,看起來份量十足,比剛出生的小貝比還重!

海外移居第一個感恩節
阿公的烤火雞是「改良式的台灣口味」──除了在火雞外皮抹油,醃料裡還加了醬油!外皮塗好調味料的火雞放入烤箱裡,要用慢火烤八個鐘頭。為了保持火雞肉濕潤與外皮脆亮,中途還得不時拿出來刷上一層層蜂蜜。

烤好後的火雞看起來金黃油亮,擺在大盤再往餐桌中央一放,還真是馬上帶出了過節的氣氛!只是或許因為剛來美國,還吃不慣「洋葷」吧?總覺得火雞肉沒有咱們台灣的雞肉好吃。雖然皮烤得酥脆噴香,但肉質沒有雞肉那般鮮嫩美味──而且火雞好大一隻,光一根雞腿下肚就已經半飽啦!

然而直到現在,每年感恩節仍會想起,阿公彎腰從烤箱端出火雞塗蜂蜜的背影,以及當時湧起「阿公好厲害,會烤美國火雞耶!」的欽佩心情。

雖然對火雞肉不是那麼情有獨鐘,但幾乎每年感恩節還是會入境隨俗地吃火雞。婚後回婆家過感恩節,公公也是親自下廚烤火雞。

公公烤的是道地美式火雞,火雞肚裡頭不單塞有玉米、洋蔥、培根與麵包丁的填料,連濃稠的蘑菇澆汁也是自己調的。他還用新鮮蔓越莓加砂糖煮成紅豔豔、酸甜甜的果醬,加上裝飾著紅櫻桃的火腿,以及一大盆冒著熱氣的馬鈴薯泥,最後以南瓜派與烤棉花糖甜薯畫上完美句號──這一大桌道地「美」食吃得大夥肚皮朝天,體重與幸福指數呈正比!

一整隻火雞塊頭不小,人口少的家庭可以一直吃到聖誕節──火雞肉是健康營養的白肉,膽固醇或是脂肪都很少,比雞肉還健康哩!吃剩的火雞肉切片可以夾三明治,雞架子更是可以用來熬湯。我們這些海外移民也挺會變通,雞架子湯加上華人超市買來的白菜、酸菜、粉絲與凍豆腐,就是一鍋寒冷冬天裡絕佳的暖胃食物!

中式感恩節 火雞餐推陳出新
海外華人教會辦感恩節聚餐也免不了來隻火雞。我們教會算是很有「過節創意」的:往年我們曾以烤八寶鵝來代替烤火雞,也曾訂過一隻烤乳豬來慶祝感恩節!(呵呵,一整隻油亮噴香的乳豬,連蹄帶頭瞇著小眼睛躺在大盤上,嚇壞了一些英語堂的老美會友!)後來又「返璞歸真」,依舊端上火雞應景。只不過呢,我們還是稍稍改良一下,跟中餐館訂火雞,用的是中式醬料與烤法;而且火雞肚裡的填料,塞的是香菇油飯!

這幾年南加州的華裔移民增多,中餐館到處林立。每到感恩節,華人商家與餐廳就推陳出新,大打中式火雞套餐廣告。一隻烤好的火雞加上配菜,就可以讓一家人吃飽飽,省卻親自下廚張羅的時間!不喜歡吃火雞的,也有烤鴨、燒雞套餐替代,甚至還有海鮮套餐可供選擇!身在南加州的移民真幸福,連過個美國感恩節都可以這麼東方!

懂得感恩 是人類「特權」
教會牧師曾在講道中提到,感恩節是美國獨特的節日,它在美國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感恩節也是個「移民的節日」。

當年的清教徒飄洋過海,來到北美洲這片陌生的土地。他們胼手胝足,努力奮鬥,為的就是要實現他們的夢想,在異鄉建立理想的家園。而在清教徒打拼的過程中,受到印地安人的援助,教他們種植玉米、捕獵野味,終於熬過了嚴冬,才有隔年的豐收與歡慶。

而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這批新移民,有幸也能在異鄉立足;或是求學、或是就業,或是建立家室……這當中多少也曾受惠他人的幫助──就像當年清教徒宴請印地安人以答謝意,我們也不應忘記他人所給予我們的種種恩惠。清教徒秉著他們對上帝的信心遠離故鄉,勇於接受挑戰,實現他們的夢想,我們也效法、持守這樣的信心,進而對上帝的保守、看顧獻上感謝。

回想當初我們一家五口離鄉背井,來到異鄉──雖說搭的是飛機,不似當年清教徒乘「五月花號」那般波濤洶湧、歷經凶險;但是來到語言、文化陌生的環境,當中也是度過許多波折起伏,嘗盡酸甜苦辣。若不是一路上有人伸援手、施恩惠,如何能走到今日?而在這些善意善行的背後,若沒有上帝的帶領與看顧,所有的甘霖雨露也無法匯聚成河,滋潤我們一路茁壯成長。

有人戲稱感恩節是「火雞節」,還笑說感恩節最感恩的,大概就是被美國總統「特赦」,免於成為盤中飧的那隻「白宮火雞」了!其實,懂得感恩是人類的「特權」,因為神將這樣的生命特質賜給我們,只是我們常常會因為抱怨、發牢騷、健忘,而將這樣的「特權」給遺忘,甚至「棄權」了。

懂得數算主恩的人是有福的,願我們不單只是「偶爾想起」才感恩,而是能夠「時時感恩」──心中歡暢,常享豐宴。一顆常常記得感恩的心,會讓我們品嚐任何食物時,都覺得滋味非凡唷!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文化趣談》感恩節的火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