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衛

這幾年來,像隻漂鳥的我,在歐、亞、非洲和加勒比海島國生活。大學畢業後,我申請到外交替代役到海地服役,退伍後到法國進修,之後再到西非工作,累積的飛機里程數早就可以環遊世界一周了。

久在國外窩居的我,常覺得最難適應的,就是家人、好友散居世界各地;而短暫交流後,不知何年何月才得以見面。

許多夜晚,我坐在桌前,想起海地,那徹藍見底的加勒比海,海中的水藻、珊瑚,還有那些頭頂著水果、笑得燦爛的婦女。又有些夜晚,我懷念起在法國的日子,在小酒館與朋友談天到深夜,在初春午後的公園野餐,在深秋的山巒留下腳蹤。當然,還有我在台灣的家人和朋友們,我們以深深的思念牽繫著彼此。

文化相異  卻同有助人之心
2014年夏天,我在法國的學業結束、返台前臨別依依,原本預計要去法國朋友Emma家,可惜沒去成,考完期末考後一週,就回台灣了。

Emma的個性很活潑有趣,我們在里昂教會相識。回想她來教會的第一天,發現教會只有兩位亞洲人,聚會後,其中一位亞裔法國朋友跟她開玩笑說,他是中國人,說他法語不好云云。

沒想到剛從上海當交換學生、回到法國的Emma,以流利的中文跟他聊天。玩笑被拆穿了,朋友指著我說,這位才是真的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我們笑成一團。而我對一位說流利中文的法國女生印象深刻,就此展開聯繫。

我和Emma對於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和困境,都有各自的想法,時常分享相關的書籍與電影。我希望透過政治、外交的管道,她則希望以商業、金融的方式,幫助弱勢國家發展。她對中文和亞洲文化有負擔,不但到中國留學,還在香港等地參加宣教事工;而我則對歐洲文化充滿嚮往,也希望無論在何種國家,都能幫助更多的人。

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說不同的語言,但因著基督信仰與柔軟助人的心,把我們緊緊繫在一起。

西非與法國情繫千里
由於我在法國修習非洲研究,不希望只停留於書本上的認識,於是在2014年夏末,我跟隨一間基督教醫院到西非工作。我和Emma偶爾保持聯繫,她有時會拍亞爾薩斯省的山巒、森林或城堡給我看,並且開玩笑地說:「讓你更想來法國」。

每年農曆年,大使都會邀請所有台灣人,在除夕夜那天晚上到官邸吃團圓飯。除了團聚歡慶、拜年祝福,大家最期待的就是抽獎活動。我向Emma提及,當天大使會準備三張直飛巴黎來回機票提供抽獎,她笑說,她會努力為我禱告。

沒想到真的抽到機票之後,我反而為了到法國的日期擔心。Emma是四月第三個星期放春假,但我四月初有一個新計畫要做,老闆也還在台灣休假,眼看日期就快要到了。沒想到,老闆一回到西非就恭喜我抽中機票,並說第三週可以放我去法國玩幾天!我還沒跟他提到休假的事呢!

湖邊森林真情告白
2015年四月仲春,我從西非飛到法國,睡眼惺忪地搭著火車,漸漸抵達亞爾薩斯省,想起Emma說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省」,就不自覺地笑出來。我穿了一件非洲大花褲,她在車站看到我時,說我真的變成非洲人了。我們一起去教會,一進門聽到的詩歌,竟然是我教西非教會小朋友吹奏的第一首詩歌,讓我很感動。

聚會後,我和她的家人聊天,才發現她爸爸JD之前在西非當過兵,在那裏也受到許多感動和啟發,也去過我工作的城市,甚至認真想過回到非洲當宣教士呢!

翌日,Emma和我到湖邊散步,到附近城堡走走。下午我們去森林裡野餐,跨越小溪,走了幾小時的山路。這些地方都是她小時候常和家人去的。我很高興與她一起回憶兒時點滴。

我告訴Emma,相識一年多,我們對彼此都有好感,而我從一年多前即開始禱告,求神將合適的人帶來我面前;也求祂預備我,讓我更成熟,學習事奉、順服與愛人。願我不靠自己的感覺,而是順服神的帶領,認識對方生命的特質。

我跟Emma說,即便我們文化不同,也沒有住在同一處,但我願意天天禱告,求神在我們的關係裡掌權,使我們都成為愛神的人。而當我們的關係建立在信仰上,把神擺在第一位時,我們將更愛主,這也是幸福的基礎。我在森林裡向她告白,她開心地回應。

遠距戀愛  關係卻日日深化
晚飯後,JD聽我說會吹直笛,便拿出四把笛子和我一同吹奏。之後,我和Emma一家人坐在客廳,JD彈吉他,我吹直笛,我感受到基督徒家庭的一種美──我們沉浸在詩歌、在神的愛中,心中滿是平靜與喜樂。我在Emma家待了兩天半,接著就在車站依依不捨的說再見。

接著我們分開了數月,一個在西非,一個在歐洲。還好時差尚不嚴重,我們彼此代禱、分享生活,持續了近兩年;彼此距離雖遠,關係卻因著信仰日日深化。

我們試著每幾個月見一次面,有時在台灣,有時在西非,有時在法國。遠距離不但沒有擊倒我們,還讓我們更把握有限時間做深度溝通。

雖然文化、語言不同,然而感謝神,我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們;由於當時Emma還是學生,她父親甚至還出了機票錢,讓她來台灣和西非找我。

交往期間,我們時常談論對婚姻的看法與規劃,我也特別為了求婚一事禁食禱告,並和父母討論。

在西非,準備戒指並非易事,不但沒有免稅商店,飾品也較不細緻,加上我對首飾沒有研究。幸好,透過網路研究一番後,我請妹妹到專櫃和我視訊、採購戒指,才完成這項跨國任務。

於是,趁Emma來台旅遊期間,我安排出遊,在一個風光明媚的湖邊,我跪下來向她求婚,她開心地答應了。當時我們交往了一年多,我打算在西非工作結束後,再回台灣結婚。

婚禮遲到也有主平安
西非工作結束後,Emma接著來台幾個月,也一起準備婚禮。婚禮就在今年六月初,當時北台灣下了好幾場大雨,雨勢甚大,數日不歇。Emma爸媽的班機,因天候關係延誤了六小時後,好不容易才抵達。

而我們拖著沉甸甸的大行李箱,裡頭裝滿台灣婚禮習俗會用到的喫茶禮物,帶著Emma父母直抵嘉義。雨勢滂沱打在車窗,像車夫揮舞著長鞭。車內的我們滿心期待,也感到微微焦慮。

雨奇蹟似的在我們到嘉義的家時就停了。爸媽和姑姑們開心滿懷地接待我們,從法國來的親家,也終於與陳家人再度見面了。

許多朋友特地請假來婚禮會場彩排,由於我們遲到了,大家性子較急,加上我們尚有細節不清楚,Emma覺得壓力非常大,擔心不了解文化差異會給別人帶來誤解,竟然哭了。看她哭,我的壓力也跟著來了,當晚難以入睡。

婚禮當天早上,我頗緊張,岳父說他早上五點半就起床,看田、看山、為我們禱告,願上帝的平安和喜樂與我們同在。他接著說,婚禮的目的就是結婚,重要的是把婚結成了;而至於如何結、過程如何?都不重要了。

還好婚禮進行的異常順利,時間也過得比預期快。Emma的爸媽獻詩給我們,歌聲觸動我的心弦,我感受到上帝與我們同在。婚禮結束後,Emma的爸爸說,這真是一場屬於「我們」的婚禮,因我們雙方的性格與特質,在婚禮上都表露無遺。朋友也說,他從未參加過這樣簡單而溫馨的婚禮,不重視出席人數,不過度裝飾,也沒有繁文縟節。

淡水河邊的信仰巡禮
隔天,連續一週的豪雨停止了,趁著Emma爸媽回法國前,我帶他們去淡水散步。我們早上踏著乾乾的土地,看著藍天、沿著河岸走,走到一處見有一銅像,跪在一艘船邊雙手祈禱。他們問我:這是誰?我告訴他們馬偕博士的故事。馬偕在1872年抵達淡水,開始北台灣的宣教事工,他在北台灣蓋了第一間教會,也一邊行醫,並且創辦了牛津學堂。

接下來,我們沿著馬偕街走到淡水禮拜堂,參觀馬偕醫館,看到馬偕當年編的台、英辭典,以及他的行醫紀錄時,Emma的家人非常感動。宣教士在法國並沒有受到重視,更無法看到宣教士的銅像被當地紀念;而馬偕及其後代繼續在淡水奉獻,成為上帝給北台灣的祝福。

館內架上有一本新書《馬偕的孩子說故事》,是馬偕之子偕叡廉口述、孫女偕瑪烈記錄下來的,岳父將這本書買來送給我。

蜜月旅行後幾天,我將它讀完,很是感動,書中記錄了許多馬偕家庭在台灣生活的小故事,還有清末、日治時期,北台灣的漢人與原住民信徒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因歷史而褪色,不因細小而不見榮光。

建立家庭為見證主榮耀
和Emma從相識到結婚,皆是上帝的預備,也充滿了祂的賜福。祂讓我們克服遠距離戀愛的困難,讓彼此的家人都支持我們,感受到建立一個基督化家庭的重要性。

而婚後幾個月,我們回到法國,展開新的生活:我回到學校進修,Emma準備工作,我們打算在法國先待幾年,然後再回到台灣。

乍到巴黎,深覺在這個大都市裡生活,實屬不易,對我倆都是新的挑戰。然而我們希望持續不斷尋求神,不論在何處,都能讓更多人認識耶穌,感受到祂的愛,並且時常分享福音見證,建立起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家庭!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愛情記事簿》我的台法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