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侯剛本 博士
生不逢時到底是不是一場生命的原罪?究竟生在什麼樣的年代,才是所謂「對的年代」?
的確,人要投胎降世在哪個朝代哪個國家哪個城鄉哪個家庭,往往都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況且這種既非關又非理性的比較,比來比去其實也比不出個什麼所以然來。因為有的人出生在戰火逃難的年代,有的人生長在窮鄉僻壤的劣境,有的人存活在鐵幕獨裁的政權,有的人則降生在泡沫經濟的世紀……..;每個不同世代國族的人,都有人覺得自己「生不逢時」生錯了年代。儘管如此,殊不知戰火的時代雖然顛沛流離,但自有另一股「天涯淪落人」彼此之間,烽火兒女血濃於水的獨特人情。窮鄉僻壤的劣徑雖說窮苦困乏,但細緻之處勢必仍有「凡物共用」的點滴美好。鐵幕政權裡的百姓儘管沒有太多的自由,但在有限度的空間中,自然也有得已呼吸的方寸空間。泡沫經濟的世紀雖說看不到太遠的將來,但是只要把握住每一個「步步為營」的踏實現在,也許翻轉的機會就在某個不遠處的傾刻片時…….
前些時日讀到一本反映現下當前的文章,描述90年代後台灣出生的孩子,他們是一群「厭世代」青年。在此「厭」者,頗有一種「厭倦、憎惡、嫌棄」的意味。也就是說,這群看似出生在科技文明網路普及的幸運兒們,無奈當他們出社會後,所遭逢的就業環境結構,竟是如此地貧瘠與惡劣。每月辛勤工作最後領到的,永遠是低於貧窮線下少得可憐的薪水。可嘆厭世代青年就算再怎樣努力地工作,也無法脫貧翻身翻轉改變整個世代的局面。有些厭世代青年不願太早進入職場,想說再去進修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不料拿到文憑後,更高的學歷也換不到對等的報酬,連帶著學歷證照也跟著貶值。到頭來,這群成天忙得團團轉「吃不飽,卻餓不死」的「青貧窮忙族」們,眼前的事業前途竟是如此地黯淡無光。
自從本土化政權在台灣抬頭(約莫1996年)後,勞務報酬好似進入到了一個
「薪資停滯」的睡眠狀態。不幸的是,當薪資正呼呼大睡睡得忘我香甜時,通貨膨脹的成長速度,並不會因此跟著一起隨著政經脈動同床共眠。也正因著台灣長年政治內耗的結果,造成國力的逐日衰退;加上全球化的世界舞台上,眾多外交政治情勢的長久劣勢,導致或被國際聯盟組織團體除名,亦或忽略甚或遺忘之下;相較於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曾經因為「經濟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寶島,如今先後失去各項競爭優勢的現世因果,造成遍地(像樣的)工作難尋(合理的)收入難求。以致從社會結構的橫切面來看,對於那些尚無工作經驗,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就算按月賣力工作所領到的薪水,也只是環繞在貧窮線的上下不遠之處。加上經濟環境惡劣連帶景氣受挫,構成薪資停滯凍結物價卻又持續上漲的景況,大家也只能苟活在民生凋蔽的低消度日狀態。反倒是那些從中獲利的老闆們,在「圖利自己,剝削員工」的同時,不時地還要常常祭出「共體時艱」睜眼說瞎話的謊言(真搞不清楚,勞僱雙方到底是誰比較「時艱」呀……)。妙的是,當基層第一線年輕人的工資,低到一種連自己家鄉都待不下去,被迫只好出走海外去當「台勞」的慘況。可笑的是,台灣政府反而在此時此刻還不惜重本,拼命向國外人才招手之際,卻留不住自己本國的人才。
以台灣的學術圈為例,很多學有專長的年輕博士助理教授(包括我在內),學成後居然長年找不到工作,只好到處兼課流浪打游擊。可笑的是,政府對這些人才的存在,彷彿視若無睹也就算了;日前天才的教育部居然還能想出「玉山計畫」,說什麼「國外攬人才,國內留人才」云云種種。沒想到計畫推出來的本意,許多該照顧的年輕(流浪)學者不照顧,反而還用這樣冠冕堂皇的方案,圖利餵養掌握學術資源的資深學界既得利益者。弄到後來這群年輕的學者,要不就是被整個系統體制排除在高教場域外,成為高教職場二線的產業預備軍。再不然就是以或兼任或專案教師的身份,成為高教工作中,另一批被壓搾凌遲的「厭世代學者」。摒除兼任與專案的職分,倘若就算這間學校願意給你專任的名份,組織單位也是用盡各種人事規章的凌遲,讓年輕學者在工作上,根本難以將所有的心思,專心的放在教學與研究,反而在每週忙碌的教學研究工作之餘,還要騰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替學校做盡各種大大小小的雜事。此外,當面臨少子化年代,組織單位必須精簡人事撙節成本時,這些菜鳥助理教授也常常被抓來被開刀的犧牲品。到頭來,許多學有專長的青年學者,便在如此惡劣的窘迫情勢下紛紛憤而出走,這也難怪乎台灣的學術人才大量流失貢獻他國,原因為何不難想見。如此人格分裂的國家政策,我真不知道英明的政府是怎麼想出來與辦得到?
以我為例,我曾是末段劣質大專私校體制之下的直接受害者。當時我的人事合約必須每週義務為學校教學18小時的同時,還要毫無選擇的被校方,強制減免四個小時的鐘點時數,硬生生地扣上「行政教師」的帽子,在私校為了節省人事成本的情況之下,做為原服務單位(系所)不聘任行政人員為由,採以欺凌新進教師的惡質手段,要新來的老師兼做所有大大小小的系務行政工作。就這樣,每週14小時的沉重備課與教學,累到已經快喘不過氣來了,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幹盡所有系務大小雜事。薪資上不但沒有職務加級,收入竟然還比其他學校,不用被迫兼做行政,每週只需單純上11小時鐘點的助理教授,整整還短少了一萬多塊錢。直到賣身契做滿一年,人事單位問到是否還要續約的當兒,莫不是因著太太發生一場嚴重的車禍,似是天意明確地告訴我:「是該離開的時候了……」;於是,我便頭也不回毫不眷戀地拂袖而去。更妙的是,校方居然連最後一個月的薪水,該發的也沒發給你…….(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唉~~~)
遙想當年,台灣在那個「愛拚才會贏」的X世代(70-80年代)與Y世代(80-90年代),整個蓬勃強大的社會競爭力,未料隨著20餘年(自1996年後)持續政治惡鬥的內耗,竟讓那座曾是「台灣錢,淹腳目」、「寶島台灣遍地是黃金」、「10個創業7-9個會成功」的福爾摩莎金銀島,如今演變成一場「資源貧瘠,民生凋蔽,政策空泛,經濟倒退,物價高漲,謀生困難,大勢已去,用愛發電」的厭世代荒謬場景。
整體來說,「厭世代」的年輕人,並不是一群憤世嫉俗的憤青,而是他們面對無能為力的現況,因著無法改變進而失去了繼續向前的動力。到頭來,他們也只能繼續辛勤工作領著低薪,每天過著被錢追著跑的月光族。
然而。有沒有戰勝這種時代劣勢的方法?依我看,最快的方式就是離開鬼島台灣,落腳境外重新啟動人生。但是這樣的方法,並不是每個人 (特別是有家有小、有後顧之憂者) 都可行。其次,就是想方設法考上公職,如此一來也是一個途徑。只是沒有人能跟你保證,當你為國家投身報效賣命一輩子,到頭來你的退休金,會不會又被未來英明的政府,拿來動了什麼手腳不得而知。第三,如果你的體力還行,時間也還軋得過來,那就想辦法在主要的工作收入來源之外,創造各種兼差的可能。最後,便是奉勸你提早規劃第二(甚至多重)專長,擺脫單一收入的勞動模式,樹立個人職場品牌,創造多元收入的途徑,如此便能降低生計風險,也是跳脫「厭世代事倍功半生產力輸送帶」的救贖可能。
厭世代加油,路是人走出來的。就算世代的格局無法改變,但是可以改變的,是存活在當中的我們,一定有辦法想出如何因應的「相對最佳優勢」……
圖:厭世代青年呀,你除了手無寸鐵地被它打敗之外;另外一個存活下來的方式,就是用盡各種方法積極地「戰勝它」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