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侯剛本 博士
人,是一支會思考的蘆葦。正因為人的生命具有靈性與思想,因此才能夠貴為萬物之靈,藉由思考的運行,改善生活創造文化建構文明。
一種米養百種人,於是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考方法,通常這樣的思考方法,必定融合了這個人的成長背景與學習歷程。我是一個修習語藝研究的人,話說表層的語藝,探討的是人的修辭(說話或寫字)方式,至於深層的語藝,探究的則是一個人思想理路的脈絡。因此,假如容我試著把千百種思考的方法,收斂成幾個簡單的概念,我想大致可分為四個「兩兩一組」的對應關係:
首先,第一種是「收放之間的思考」,也就是「系統型」與「發散型」的思考方式。回想生活中,那些總是「收」著想事情的人,他們的人格特質比較偏理性,思緒路徑也充滿條理。至於習慣「放」著想事情的人,他們總是天馬行空天性浪漫,點子超多並且常常一發不可收拾。只是「收著想事情的人」,雖然頭腦清晰但較為無趣,而「放著想事情的人」要是放過了頭收不回來,也常常會把身邊的人搞得很累很慘。其次,第二種是「深淺之間的思考」。有人想事情想得很深,有人想事情則想得很淺。深淺箇中當然自有情況的正反兩面,正面的深是「深思熟慮」「慎思明辨」,負面的深則是「老謀深算」「居心叵測」。至於淺,正向的淺則是「不要想太多」「想開一點」,至於負面的淺便是「有欠思考」「粗心大意」。第三,講到思考的寬窄,想得寬的人自是心胸寬大胸懷萬里,而想得窄的則是「雞腸鳥肚」「小鼻子小眼睛」。最後,談到關於思考的軟硬,主要是在講一個人面對事情應變的彈性,有的時候該硬時就要堅持到底,有的時候該軟時自要懂得視情況靈活權變。
以我自己的生命歷程為例,從當學生到現在當老師的一路觀察來看;說真的,這麼多年來台灣的教育環境,並沒有在思考(思辨教育)的這件事情上,給予學子們足夠的訓練,導致整個國家從上(領導)到下(基層)從老(長者)到少(晚輩),大家思考的深度厚度寬度廣度,普遍都不夠深。
有一年,我因著任職孩子學校的家長會會長,打算透過校務會議請校方集結各科老師,融合不同學科學門,推動全面性的思考運動。我當時心中的假設是:「不同的學門學科,本當應有一套屬於那門科目思考的方法。坦白說,那個時候我在推這個提案推得很用力,可是到最後仍舊宣告無疾而終,原因是因為連老師自己都不懂怎麼思考,又如何深入教學第一線帶動學生,進入知識學門情境,巧用記誦(文科)推理(理科)分析(社會科)驗證(自然科)創造(藝術科)……等方法,活用大腦鍛鍊思考?
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xxx很會想」、「ooo很不會想」…….;到底會不會想的「會」與「不會」,標準在哪裡?又如何鑑定?若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們所生存的客觀世界裡,處處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有待我們一一面對一一克服。因此,「會與不會」的最基本概念,顯然是要評判這個人有沒有能力「發現問題」,然後針對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掌握問題「解決問題」。乃致必要的情況,還要懂得如何技巧性的「製造問題」,讓人家來發現分析與解決。
論到思考與方法,到最後我們還是要回到哲學家笛卡爾所告訴我們「我思故我在」的道理:正因為你懂得思考,你才能夠帶著清楚的意識,使用較佳的方法活在當下,而不是渾渾噩噩地浪費生命虛度光陰。當然,很多的思考途徑與思維模式,其實都是可以交叉重疊靈活運用。重點是,你得常常養成慎思與明辨的好習慣,你才能夠熟能生巧應用自如。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