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侯剛本 博士
「霸凌」,源自英文字的Bullying,意旨遭受欺負之意。這樣的被欺負與受害,主要是一種長時間且持續性的,遭受到身心或言語上的攻擊。如此惡意的攻擊,可能是來自於個人,也有可能是一個群體;這些霸凌者的行徑,往往讓受害人的身心靈,因為受到外在的壓迫,進而產生各種負面(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憂鬱)的情緒。
那天,透過一本身心勵志的書籍中,經由精神科醫師背景的作者陳述,偶得一個名為「自我霸凌」的概念。有別於來自於他者(個人或群體)型的霸凌者,話說這一類的「受害者與加害者」一經還原事實真相以後,兩造竟然會是出自於同一個人。作者說,通常這類型的自我霸凌者,大致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對自己自我要求極高,個性極度好勝,並且不太容許自己失敗的「自我過度鞭策者」。這種類型的自我霸凌者,常常用非常高標準的要求,不吃不睡不眠不休地把自己逼到牆角。至於另外一類的自我霸凌者,則是內在個性嚴重自卑,常常過度自責自己與唱衰自己「的自我過度否定者」。這一類的自我霸凌者,明明自身的環境和條件並沒有不好,但卻可以衍生出一堆莫名其妙的內在自我控訴,硬是把自己或數落、或自貶、或驚嚇、或責罵到一種,一文不名一無是處的谷底境界。總之,不論是過度嚴苛的自我鞭策者,或是重度唱衰自己的自我否定者,這些對於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建構,是非常不健康的。
生活中,有些自我霸凌者對待自己的方式,根本就是近似自殘自虐的變態程度。當然,我要說的是,那些關於「自我鞭策、自我要求、自我提醒」,並沒有不對也沒有不好;況且各行各業之中,許多出類拔萃的頂尖佼佼者,他們本身也都具備「自我鞭策、自我要求、自我提醒」:高度自律與自省的人格特質。只是這些鞭策要求提醒,一旦自律反省到過頭了以後,內在的身心靈便會扭曲失常,長久下來不但傷害(加害)了自己,也同時帶給身邊周遭的人們不少困擾。
最近的我,剛好有機會輔導到幾個「自我霸凌」特質的孩子。坦白說,這些孩子的表現本應不差,偏偏總是因著出於過度的自我要求,或是身心已然出現自殘自虐的結果,反而為自己帶來反效果的自我內耗。然而,有個奇特的發現是,當我和這些孩子深談到某一個程度之後,驚見他們彼此之間,居然都存在著一些類似的性格問題:
首先,他們都不夠愛自己,因為他們可能從頭到尾,並沒有察覺到自己又該如何疼愛自己;甚或有些人明明早就已經有所察覺,但是就是不願意在愛自己的這件事上,為自己慷慨大方地好好付出。其次,這種類型的人他們多半不夠懂得尊重自己。如果說,尊重的背後是一種全然的包容與接納,顯然時間久了以後,他們早就疏於灌溉自我尊重的心靈養分。最後,自我霸凌者往往對自己不夠善待恩慈,以至於長期苛待自己的結果,不但把自己搞得很累很苦病倒累垮,甚至生活周遭旁邊的人,也被這類型的人整得七葷八素。
精神科醫師說,通常這些善於自我霸凌的「ㄍㄧㄥ男」「ㄍㄧㄥ女」們,多半也是輕重不一身心失調的心病常客。因此,在自持自律自強的自我要求,以及自約自謙自省的自我提醒中,當事人千萬不可過度過量過分過當,以免落入自我霸凌的自殘自虐情節。反而是鬆緊冷熱收放交替之間,還是要讓自己適度休息、擇時放鬆、緩口氣力、自我獎賞。因為身心健康的人,並不需要靠著自我霸凌的方式來過度鍛造自己。同樣地,一個真正懂得自重自愛、自我接納、恩慈包容的自我善待者,也不需要拿出自殘自虐的過當行為,持續傷害自己苦待自己。
當然,外在環境的人事時地物,或許在所難免會對這些自我霸凌者構成影響。不過,如果這些「ㄍㄧㄥ男」「ㄍㄧㄥ女」能夠深刻明白自己的價值,並且在勇於獨立思考確立目標方向後,不懼從眾地勇往直前;如此一來,他們才能夠漸漸告別自我霸凌,勇敢走出一條屬於自己自在自得的自信之路。
圖:告別自我霸凌,懂得善待自己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