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No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美國作家Anne Lamott)
情緒勒索是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詞彙,彷彿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情緒勒索的陷阱中。根據心理學博士Dr. Susan Forward在情緒勒索這本書中所提及,情緒勒索的定義是「利用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簡稱FOG)來想方設法的控制你。」但鮮少人會大喇喇地說「我要控制你,你得聽我的,」所以情緒勒索的對白,往往鑲嵌在我這麼做是為你好的框架底下,說出類似像以下的對白:
「你如果出這個家門,就永遠不要回來!」
「你膽敢出去玩的話,我就病倒在家給你看。」
「你如果不在乎我這個當媽的,就儘管跟朋友出去好了。」
「你如果不簽婚前協議的話,就代表你不愛我不信任我。」
「你不照爸媽的意思去做就是不孝順!」
我曾經不只一次聽過類似的故事,隨便舉個例子,Q有一個難搞的婆婆,事事都有意見凡事都想插手,媳婦受不了婆婆的干預而向老公抱怨,但老公的反應永遠是,「哎呀我媽這樣做是表達愛你的方式,那是因為她在乎你。」剛開始Q也努力地說服自己,婆婆是好人,婆婆是愛她的,婆婆這麼做是為她好。一直到她和其他人談及婆婆種種行徑的時候,別人才一語點破,「你婆婆是不是控制慾有點強烈?為什麼凡事都要插手?」
東方文化底下的親子關係,往往都受到孝字的牽絆。從小到大,從三十六孝到七十二孝,從臥冰求鯉到以身餵蚊,我們總被教導著要孝順父母,尊重長輩,以長輩的意見為宗旨。父母把孩子從小拉拔長大尤其困難。因此長輩的指令不可違抗,就算心裡有千百個不願意,我們也要壓抑和沉默,無論如何都不要跟父母對著幹。若是遇到理性且有認真經營關係的父母算是幸運,但若是父母不講理有控制慾沒安全感(以下想操控的理由有千千萬萬個,族繁不及備載),身為子女的我們也該為了孝字,放下自我,放下一切,忍氣吞聲,沒有半點怨言。偏偏孝順的定義又非常主觀,每家都不一樣,可能東家父母覺得錢交給他們管是孝順、西家父母覺得每個月回來吃飯叫孝順、北家父母覺得終身大事讓他們決定是孝順,南家父母覺得和他們住在一起才是孝順,但重點是無論父母的需求是甚麼,只要孩子沒達到,一頂不孝的帽子扣下來,就夠你被議論紛紛或身敗名裂。
愛是給人自由,而控制是想將人占為己有。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會站在你的立場替你想,會尊重你的不同意見,尤其是當你說不好的時候。反倒那些努力想把你的NO說服為YES的人,很多時候只是為了不同的原因想控制你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Q一昧地說服自己婆婆其實是愛她的完全不管用,同時面對婆婆也越來越易怒。控制就是控制,愛就是愛,我們不能改變別人想要控制我們,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辨識控制與操弄,然後對於這類的人好好的畫下該有的界線。
在劃清界線Boundaries這本書裡面提及,許多人不願意和所愛之人畫下界線的原因,是因為對父母覺得內疚和虧欠,由其是孝字告訴我們所有孩子都應該對父母感到無比虧欠,因此許多人不敢也不願意和家人畫下界線,好逃避內心深處的罪惡感。但書中提到,這個想法最終的問題來自於我們覺得當別人給予我們或對我們付出時,就代表我們積欠他們。換言之,過度的強調湧泉以報這件事,會使人開始不再為了單純給予(無論是物質還是時間),而是為了獲得回報才去付出。但事實上,所有的給予都該被想成是不求回報的禮物概念。當接受別人付出,我們願意回饋固然很好,但是若不願意,也沒有人能夠勉強或要求我們回饋。而我們給予他人時也應待是歡喜快樂,純粹為了付出而付出。書中提到,當你在接受這人的給予,回應是真心誠意的謝謝,但這人卻覺得不滿意甚至有點憤怒時,那麼很有可能從頭到尾,他其實是為了得到你的回饋而給予,這不是真心付出,而是想要從中得到些甚麼圖利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由思想和意志,誰也沒有權利威脅強迫你改變心意。我發現我越來越不喜歡那些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實則要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一個人在你和他持同意意見的時候對你好,那是理所當然。但是在當你們意見不同的時候也能尊重,並且不改變你們彼此的關係,那也代表著你們的關係是真實的,同時你眼前的這個人,不論是伴侶家人還是朋友,沒有努力的想操控你。
如何得知你和家人之間有關於界線的問題?書上提及有幾個徵兆:
- 你和他一講完話之後變得憂鬱、憤怒、苛刻、鬱悶、或是被其他負面情緒所籠罩。
- 伴侶常常覺得你的家人是夫妻關係中的第一優先順位,而不是彼此。
- 孩子過度倚靠家中的金援:這裡指的不是父母偶而為之的雪中送炭,而是孩子很多時候過度依賴家裡,變得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包括不找工作沉迷賭癮瘋狂花光積蓄等,因為父母在後面幫他們收爛攤子
- 父母變成你的另一種負擔:聖經中上帝勸勉人們孝敬父母,並且照顧弱勢的長者(提前1:3-4)。但是也有不負責任的父母,無限的當伸手牌來壓榨孩子,又或者是孩子不知道到底該給多少才是夠了。無論是精神上的陪伴還是金錢上的援助,在付出前先找出自己能接受且不會把自己壓垮的底線。
在這裡,並不是叫我們忤逆或攻擊長輩,而是藉由以上的徵兆,知道我們自己的問題在哪裡。而下一步,書中則教我們如何化解這些和的問題:
- 找出問題的動機:我們不會毫無怨尤的去幫人收爛攤子,往往都有一些過去原生家庭的影響。以我自己為例,當我在思索自身的界線問題時,發現我內心最大的恐懼,是害怕不被接納和認可,因此努力去做到讓長輩或他人開心的事情,這個動機促使我無論如何都對人說好,並且難以拒絕別人(延伸閱讀:學會說不的界線教學101)
- 滿足自己的自身動機:這個問題的動機必須要想辦法被滿足,以上述例子為例,我必須一再的提醒自己,上帝接納的是不用去對別人卑躬屈膝的我,我不需要努力迎合這些人來達到來滿足自己想被接納的慾望。事實上,真正愛我的人,會接納我的yes,也會接納我的no。
- 學會拒絕:在面對那些過去對你情緒勒索、傷害過你、或是不尊重你的人時,剛開始或許需要保持適度的距離,好避免不停地被情緒勒索。如果必須再次和他們溝通,可以考慮找一兩個能夠支持你的人同行前往,好幫助你不為了和控制者和解的心願太過強烈,而再次的被情緒勒索。
- 處理自己的情緒,避免暴怒:當你在一個人面前失控或暴怒的時候,很可能代表著他依舊有掌控你的能力。而這種時候,可以先離開現場避免衝突,等到自己情緒緩和,能夠理性好好溝通的時候,再重新談話。發現當我在學習畫下界線的時候,對他人暴怒的感覺越來越少,但對於我自己的界線也越來越堅定,心情也更加平和。慢慢的,我得以不再被他人不高興的情緒所控制。
- 在自由和責任中愛她人,而不是在內疚罪惡感中愛她人:正確的界線能夠幫助我們擁有更多愛他人的自由,而且是不帶著罪惡感去愛。換言之,你對家人的好不再是出自於害怕他們會生氣或拒絕,就算孝順,也更加的真心誠意。
情緒勒索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控制他人,但真正的愛卻是放手,且能叫人得自由。我認為大部分的長輩和父母,和我們要的都是一樣的:一段真心愛護和尊重彼此的關係。我們不能避免別人對我們情緒勒索,但我們可以學會說不,並且避開情緒勒索的掌控和泥沼。真心誠意的孝順,是不會夾雜內疚和罪惡感,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對家人的愛更加自由,也更加完全。
附註: Boundaries這本書(中文翻譯:<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由兩位心理學博士撰寫,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曾經蟬聯銷售冠軍,至今已經賣超過兩百萬本。
(延伸閱讀:學會說不的界線教學101、人情味兩三事、說話爭取的藝術、如何在美國避免和面對歧視、遠距離戀愛行不行、沒那麼簡單的失業救濟金、一切都從清大便開始、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留學的預備,虎媽的戰果、虎媽放手的勇氣、如何融入美國的聊天文化、如何當個臨時的在地人、ABC vs 小留學生 、紐約客的美麗與哀愁、美國約會網站大作戰)
Dr. Phoebe的臉書、更多Dr. Phoebe的文章、關注Dr. Phoebe的哀居
想聽美國女人悄悄話請看<美國女子學>,美國旅行資訊請看<在地人玩美西>,美國文化分析請看<美國人的真正生活>!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