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香怡(學園傳道會同工) Photo Credit: kropekk_pl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家經營油漆店,店面不寬敞,在擺了幾排五加侖的油漆桶之後,只留下中間一條走道,一次只容一個人經過。如果剛好有兩人一進一出,需要擦身而過時,其中一個人就需要側身,背貼在後方的油漆桶上,或者索性退到門外,先讓裡面的人走出來,外面的人再走進去。

每次有人來家裡作客,因為空間很有限,總不能坐得很舒適,要不得常常起身讓道,要不就是兩腿蜷曲無處伸展,媽媽開玩笑地自嘲說:「不好意思,家裡太寬了!」在這個各廠牌油漆桶爭得你死我活的兵家之地,連待客的空間都不夠用了,卻放了一台勝家腳踩裁縫車,靠在店中央的辦公桌旁。油漆桶給人感覺冰冷,老式裁縫車卻擺出一道古早的人情味。

油漆店的古早人情味
雖然有時客人會很好奇地問幾句,但是小時候的我,從不覺得店裡有老裁縫車很奇怪。直到長大出社會之後,才知道那台裁縫車不僅怪在放置地點,也因為在這個一切講究電動化的時代裡,我們竟然沒有把她淘汰掉。

這台老裁縫車,是媽媽的嫁妝。在爸媽結婚之前,媽媽是個十一歲就開始當學徒、擁有十八年工作經驗的訂製洋裝裁縫師。在媽媽的衣櫥裡,還掛著好幾套當年她給自己做的洋裝,質料好、做工細,見證了她曾經技藝超群。

婚後,媽媽離開故鄉和熟悉的職場,隨著爸爸北上打拼。儘管人生地不熟,媽媽仍繼續踩著這台裁縫車,憑靠一手絕活,很快又接到裁縫工作。直到爸爸決定搬家、開油漆店,他在外頭包工程,讓媽媽負責看店。後來店裡生意忙不過來,這台她曾經賴以維生的裁縫車,就退居幕後,只為我們一家五口服務。

我們那時的國小名牌是一片片長型的塑膠紙,上頭印著班級及座號。每逢新學年開始,在我們領到新名牌的那天,媽媽忙完白天生意、張羅好晚餐之後,就會移動到裁縫車前,一腳踩著踏板,左手托住名牌和制服,右手控制針的收放與線的方向,用整齊的車工,讓我們的制服換上好看的名牌。那是我在兒時少數會注意裁縫車的時候,因為媽媽俯首做這些修補工作時,總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安定。

安靜縫補原來是愛
每當媽媽坐到裁縫車前,她就不是那個放開嗓門和客人議價的老闆娘,她只是專屬於我的媽媽,安靜而專注地修補我的衣服。我記得每次媽媽從裁縫車邊抬起頭來,都會對我露出燦爛的笑容。裁縫是她最喜愛的工作,為著她最愛的女兒。母親的微笑讓我感到好幸福。媽媽身上這種穩定中散發出安全的力量,多年後我才明白原來是愛。

媽媽希望我們學會她的手藝,這樣,就算以後她不能幫我們修補衣服,我們自己也可以處理。這句叮嚀雖然我從小聽到大,不過直到結婚成家,還是對縫紉興趣缺缺。反倒是偶爾回娘家時,還又帶上幾件需要拾掇的衣服,勞請媽媽高抬貴手。

媽媽的視力與體力大不如前,但是每次看到我拿衣服回家給她修改,竟喜出望外,說好高興可以幫我改衣服。為了減輕媽媽的工作量,我向媽媽請教拆線的方法。此後拆褲頭、拆褲腳等前置工作,我一概自己來,媽媽只做補上鬆緊帶、拉鍊等使用裁縫車的部分。

有些褲頭的縫線很難拆,我拿著鑽子,一做就是一個小時,有時甚至更久,這下我才終於體會到媽媽的辛勞。儘管裁縫是媽媽熱愛的工作,但是忙完了一天生意,還拖著疲憊身軀來縫補,也需要十足的耐力。

媽媽白天忙生意,能幫我修衣服的時間,常是在店裡的鐵門拉下之後。打開老裁縫車上方的日光燈,戴上老花眼鏡,媽媽踩著她的老裁縫車,為我攻克衣服的大大小小問題。這時候我會坐在一旁,陪媽媽聊天,直到她把衣服做完。而媽媽依舊抬起頭來,露出我從兒時就憧憬的微笑,對我說:「我們母女能這樣一起聊天,也很好喔!」

無微不至的縝密關愛
我的裁縫師媽媽不僅為我修改衣服,也很留意我的穿著,對衣服有獨到的眼光。每次我回娘家,一走進家門,媽媽總是先給我一個微笑,接著就把目光移到我的衣著、妝容上。

有一次,媽媽面帶憂愁地問我:「是不是最近經濟吃緊,所以沒有錢買衣服?」我聽得一頭霧水,問怎麼了?媽媽說:「你這兩次回家,都穿一模一樣的上衣。」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令我感動,不會有人注意到我穿什麼衣服,包括丈夫、姊妹,還有我自己,只有母親對子女的心思額外縝密。我回答:「真的?我自己都沒注意到,只是碰巧而已啦。」媽媽表露出她的操心:「我還以為妳缺錢……」「沒有。只是我太愛穿這件衣服啦!」我笑答。

自小到大習慣了有媽媽為我縫縫補補、關心我的穿衣打扮,理所當然以為媽媽們都會這樣打理自己的女兒。成年之後,遇見有些朋友缺乏這種被視以女兒身的成長經驗,才知道媽媽「穿針引線」的呵護彌足珍貴。

洋裝裁縫師的榮耀
老裁縫車前除了媽媽的身影之外,在我上大學之後,多了一位我自小就熟識的阿姨。阿姨週間白天來我們家「上班」,借用我們家老裁縫車的一方空間,做起縫補生意。媽媽還特地訂製一個寫著「修改衣服」的招牌,放在店面前馬路邊,希望幫助阿姨增加客源。後來這個招牌被視為路霸,不准再放,但阿姨靠著客人的口碑,已豎立起無形的招牌。

最初媽媽不忍自己的朋友經濟拮据,見阿姨善於改衣縫補,媽媽便把店裡空間騰出來,免費提供阿姨使用,讓阿姨有謀生之地。轉眼阿姨到家裡上班已過十載,老裁縫車不僅訴說了媽媽為家人奉獻自己的親情,也成全了媽媽與朋友分享生命的友情。

現在成衣發達,生產快速、價格低廉,衣服舊了或不喜歡了就可丟棄,連縫補都不必。但是伴隨了一個女人大半生的老裁縫車,其價值無可取代。它是媽媽曾經身為一名裁縫師的榮耀,也像是伴隨我長大的留聲機。

每當裁縫車隨著媽媽的腳步發出機械的運轉聲,衣服的疑難雜症便迎刃而解,一道道縫痕都是愛的足跡,在我們平凡的成長歲月中,訴說母親涓涓流淌的不凡之愛。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愛的故事》媽媽的老裁縫車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