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

若是渴望世界變得更美好,就要從每一個家庭教育做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中營造一種友善的文化,幫助孩子從小就培養同情心。

幫助孩子了解仁慈的含義

甚至在孩子還沒長大到足以表現出友善的行為時,就可以開始談論同理心了,這就是為什麼當一位2歲的孩子看到另一位蹣跚學步的孩子走路跌倒時,會表現出同情感。幼兒大多非常關注自己的感受,但父母可以透過使用包容性語言來逐步幫助孩子思考“我們”或“他們”,例如,可以問孩子 :「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或是「其他人也覺得有趣嗎?」孩子3至5歲時是開始討論仁慈的好時機。

GBLO10

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思考“那個狀況的感覺是什麼樣?”是父母可以灌輸給孩子最棒的習慣之一。除非孩子有足夠的想像力,否則無法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假裝遊戲是年幼的孩子練習同理心的好方法,例如問孩子 :「想像一下坐著輪椅搭公車有多麼辛苦,所以昇降機的發明家實在好偉大!」隨著不斷的練習,這種思維方式會逐漸內化變成自然反應。

隨時隨處示範同理心

父母無法控制孩子的行為,但是可以找到證明善良行為的方法,因為孩子渴望模仿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觀察父母如何對待人,從微妙的互動(例如放下手機與他人進行眼神交流並說聲謝謝)到更實際的友善舉止,例如邀請一個孤獨的人來到家中分享假期,以及捐贈時間和金錢照顧需要幫助的人。仁慈還意味著要給孩子一種豐富的感覺,也就是用充滿愛心、稱讚、笑聲和注意力來陪伴孩子。

鼓勵孩子善良的習慣

幫助孩子將有點抽象的仁愛概念與具體的動詞連結起來 : 分享、志工服務、給予安慰/支持/鼓勵/傾聽等。這些習慣與禮貌的舉止相配合,例如說“請”和“謝謝”有助於培養同理心,使世界變得更加幸福及溫和。理想的情況是在圍繞善良行為的氛圍下培養積極的同理心,而不是在孩子犯不可避免的錯誤時責罵他們。因此,當孩子變得友善時,請把握機會來強化他們的行為:「你做了一件好棒的事! 你把蛋糕與姐姐分享,姐姐好開心喔!」

Reference : 6 Ways to Teach Kids to Be 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