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剛從爸媽家回到自己的家,看到讀大學二年級的兒子忙著打電動;高二女兒則是躲在房間,戴著耳機聽音樂還手舞足蹈,我差點氣炸,陪著媽媽照顧失智的爸爸說有多累就有多累,沒有人安慰,沒有人關心,老公嗎?他在公司加班還沒到家……」
這種家庭寫照並非僅此一家,正當高壽老人逐日增多之際,失智海嘯也逐漸襲捲世界各地。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十二人中有一人失智。八十歲以上則是五位之中有一位失智。坊間不少書籍、電影以此為題材,就是希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預防。
失智令人聞之色變?
當長輩和失智失能對抗之際,晚一輩的兒女(約在40歲~60歲),或晚兩輩的孫兒女(約在20歲~40歲),逐步地也攪進這趟集體潛意識的恐懼裡。
對失智的集體潛意識恐懼,是因為看到大人談及失智,很少是歡天喜地,或是樂不可支,多數是愁眉不展,或唉聲嘆氣。而且老人家性情、習慣、生活能力逐步退化,往往在家中製造許多問題。
有句話說得極好,「行動可以治癒恐懼」,若為了保護兒孫,不受集體潛意識人云亦云的影響,其實及早讓他們參與和介入,才是上策。
有位學員彩霞,她分享照顧老公失智的經驗,深得我心。她每兩週開一次家庭會議,兩個兒子、兩個媳婦,還有大大小小的孫兒、孫女都聚集在家裡客廳,首先她會感謝大家給她的支持,也會明白講出目前老公的狀態,希望互相協調可提供的時間和能力,有一回,五歲的小孫女跑過來抱抱她,並且說:「阿嬤,小時候阿公好疼我,現在謝謝阿嬤幫我疼阿公哦!」
小孫女懂得感謝
並沒有人教小孫女如此表達,可能小孫女看到大人們積極地、自發地關心阿公,她多少有些感覺了。
彩霞還說:「老公失智又住院,雖然造成家人很多的不便,但是看到大家樂於參與和關心,再辛苦也值得。」
彩霞就是身體力行,以「行動」破解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她發現大兒子開始注意攝取少油少鹽的食物,二媳婦也常帶著孩子到醫院看阿公,十四歲長孫在放假日還會陪阿公聊天說笑。
「我老公好像神遊到另一國度的人,只會傻笑,但至少全家沒有一個人是閃躲的。」
這是多麼好的生命之旅啊!全家一起陪伴長輩對抗失智、面對失智、接受失智。
過去,家人照顧失智長輩的重責大任往往落到女人的身上,不是老婆、大嫂就是女兒,如今,在失智海嘯來勢洶洶之際,這倒是全家共同成長的好機會。
不要讓有些兒孫躲得遠遠,反而學不到、看不懂,失去了人生智慧淬練的好機會。失智家庭可以教導兒孫如下四個項目:
一、勇於請求分擔家務:從醫院回到家,希望有一碗熱湯可以喝;進到浴室,希望地板是乾淨的;走到廚房,希望碗筷已經洗好等,家人是可以分擔主要照顧者的壓力。
二、勇於討論失智資訊:最新的醫療資訊發展、最人性化的照料方式、社區失智長者的日托照料趨勢等等,讓晚輩有感覺地一起關注。
三、勇於表達內心的失落:照料失智長輩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眼見失智長輩退化得快,照顧者挫折感加重,有的失智長輩還疑神疑鬼、大聲怒罵,這種失落感可以讓兒孫知道,不要隱瞞,大家學習體諒而不是自顧自的。
四、勇於突破生老病死的盲點:帶著感恩的心情,讓兒孫明白當年失智長輩對這個家庭的貢獻,也明瞭生老病死的必然性,更珍惜此時此刻身心健康的幸福,這些感受大家是可以聊開來的。
總之,越是封閉,越是不交流,看在兒孫眼中成了「不關我的事」,若能提早讓他們為失智長輩盡點心力,自然對失智海嘯的來襲可以減輕恐懼感,也懂得好好規劃「活得久‧活得好」的老後人生了。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