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華苑君】
美聯社(NBC)記者在14日報導指出,科學家已從自殺者的腦核磁顯影(MRI)發現大腦額葉區萎縮的證據,英國並已研究出可以驗血來發現基因的早期徵狀,昨(16)日最新發布的英國精神病學期刊中,加拿大心理學家以生活史的動態研究,發現10~20歲青少年是重要的影響時期,若能及時介入,將可發生預防的效果,揭示篩檢的重要性。比利時則正在嚐試以穿臚磁刺激(TMI)的復健式物理治療憂鬰症。
上周一,當影星羅賓‧威廉斯自殺死亡消息披露後,不少網友的FB被好友紛紛洗版,突顯出這則令人悲傷的意外消息。
數據顯示,自二次世界大戰至今,其他文明病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唯獨憂鬰症卻維持不變,甚至十大死因中,自殺名列前矛。另外,英國統計發現,20~27歲青年族群中的憂鬰症患者自殺率已排名全國第一。憂鬰症等精神疾病的病因尚未找到,卻經常被貼上社會標籤,所以也有人稱憂鬰症是沈默的流行病。
藍色多惱河裡的大數據–
瑞典科學家薛歐佳(Kyaga)曾以100萬人口的大規模調查統計職業與自殺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從事創意工作者的族群有此症狀且自殺者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之後,英國牛津大學則針對英美澳等國,抽樣500名以上喜劇演員研究,也發現了以上職業與精神疾病的相關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心理學家則指出,由於自殺與憂鬰症之間的因素非常複雜,因此,這樣的研究,所能證明的是相關性,尚無法確認具有因果關係。
美聯社(NBC)記者在14日報導指出,科學家已從自殺者的腦核磁顯影(MRI)發現大腦額葉區萎縮的證據,英國並已研究出可以驗血來發現基因的早期徵狀,昨(16)日最新發布的英國精神病學期刊中,加拿大心理學家以生活史的動態研究,發現10~20歲青少年是重要的影響時期,若能及時介入,將可發生預防的效果,揭示篩檢的重要性。比利時則正在嚐試以穿臚磁刺激(TMI)的復健式物理治療憂鬰症。
科學家們從醫學臨床數據、行為脈絡調查到生物科技基因、腦神經元造影等研究,分別提出新發現,讓我們漸漸發現憂鬰症的路徑與面貌,並努力探索起始的源頭,也許,我們應該有更強而有力的作法,連結社會行為學、腦神經及基因學之間的關係,匯流這些資訊數據,讓我國醫療制度具備更科學有效的參考依據。
媒體報導要實踐公共利益
在自殺新聞中,媒體喚起了我們感情的共鳴「悲傷」,在這一波波新聞海中,您是否能夠從其中挑出任何一則資訊,來鼓勵或指導那些患有憂鬰傾向的朋友,告訴他們可以如何因應這樣的困境?
事實上,自殺的原因是複雜的,人難免都會歷經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過度簡化原因的自殺新聞,會導致社會情感的誤導,也讓憂鬰症等精神疾病被貼上污名化的標籤,使得需要協助的人諱疾忌醫,況且,這些過度的細節,對於視聽人,卻並不是必要的資訊。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曾經研究並指出,過度的自殺新聞報導,尤其是名人,將可能誘發脆弱敏感者仿效跟進。媒體的公信力,來自於視聽人的信任,而媒體所提供的服務,無非是以反映真實世界的途徑來實踐公共利益,因此,不僅需要仔細求證,還要有平衡論述的能力,期待有更多的媒體人能夠毋忘初衷。
每個人的影響力
影音媒體接連幾天不停播放相關報導,您是否心裡也不禁受到了憂傷情緒的影響?甚至讓您也開始耽心周遭患有憂鬰症親友的狀況?
從美聯社(NBC)及英國廣播(BBC)的報導中發現,精神與心理疾病在整體的健康醫療制度當中,尚待受到更好的重視,若政府能夠整合跨領域的大數據運算,包括生活史、職業領域、就醫統計、腦神經與生物學等,將有可能儘早了解憂鬰症的病因及治療的有效方式。
生物科技與醫學研究,均努力試圖探索憂鬱症、自殺的源頭,讓我們以往對於憂鬰症的了解全面改觀之外,還能如同對症下藥一般,有機會找到更正確有效的醫療方式。同時,我們生活周遭的親友,也需要我們的影響力,請適時轉達告知並協助提醒有需要的朋友,目前的科技正在更新對於憂鬰症的發現,鼓勵並協助他們向外求助。
參考資料:
Robin Williams and the link between comedy and depression
Deadly Stigma: Robin Williams’ Suicide Exposes Silent Epidemic – NBC News
Should we be treating suicide differently?
Developmental model of suicide trajectories
How should the media report a suicide?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