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鈴敏(牧師)

故事的開始,離現在已經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還不到兩歲,爸媽就帶著我和大我兩歲的哥哥,一家四口遠從彰化搬家到淡水;係因當年擔任淡江中學校長的王牧師,推薦家父北上,在校園裡接一份工作。

淡江校園常見父親身影
家父滿懷喜悅地舉家來到淡江中學,起先以為是接任行政職務,但派給的卻是校工,使得家父長年悶悶不樂;但工作再怎麼辛苦疲憊,他總是盡責盡力。

此後校園環境的整潔、花圃的栽植美化、水電急修,或工地木頭磚塊搬運,常見他的身影;不知何因,也不知何時,住校生們給家父取了一個雅號為「副校長」,是諷刺?還是安慰?因為全校園走透透的唯我父親。

因工作緣故,家父手雖粗糙,卻寫了一手楷體好字。記得我初一參加書法社,在家練習書法,爸爸鋪好宣紙、寫了楷體書法,令我佩服;只可惜,當時我不懂得留下家父的手筆真跡。

有幸與馬偕做鄰居
從開始有記憶起,我家就住在墓園隔壁,每天上學外出一定要經過。我家的住屋不大,窗戶一開,就清楚看見墓碑,真所謂一牆之隔,晚上還確實有點怕怕的。長大後,我才得知安葬於這墓園的,就是西元1872年抵達北台灣、第一位加拿大籍傳教士馬偕博士和他的家人,內心相當興奮與感恩。

當年馬偕博士隻身來台,娶了台灣妻子、生下子女,最後全家陸續安葬於此。我突然覺得很榮幸,因為沒有人像我有機會住在這麼偉大的人物隔壁,做鄰居達廿多年。我從馬偕的傳記、他的兒女,並與第三代的相處與交談中,彷彿感到他在對我說話。

自我們一家人在淡水住下後,就在淡水長老教會聚會,這教會也是馬偕博士開拓的第一間教會。想到他,總會想到這句熟悉的名言:「寧願燒盡,不願朽壞。」搬離淡江校園後,原住處後來已全拆除,不再有住屋,而馬偕墓園也被整理得美侖美奐。

回憶兒少時期,當我漸漸懂事,知道父母親辛勞,更體會在教會生活中的愛與團契,體會上帝美善的計畫和安排。當年雖遭遇諸多的困難纏累,但上帝的恩惠與慈愛仍一路引導。

在成長過程中,教會就是我們屬靈的家,我們一直擁有來自教會兄姊們的愛戴,不看我們卑微,不時給予鼓勵。

苦難終將化為祝福
父母的結合雖經歷坎坷,確也奇妙。家父是台中清水人,家裡信奉道地的民間宗教,有九位兄弟姊妹,家父排行老大;家母則是大甲人第三代的基督徒(與王校長在大甲牧會彼此熟識),家中有八位兄弟姊妹,排行老么。兩人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家庭背景,不同生長環境與人際關係,因此度過了一段不怎麼開心的歲月。

但上帝終將苦難化為祝福。家父雖壯年早逝(享年五十四歲),但生命終了在病痛中接受基督信仰,生命得享永恆安息,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初熟果子。母親的信心與忍耐,令我們作兒女的無限讚嘆,無論遭遇來自身體的、環境的苦,她總不發怨言、常帶笑臉,在盼望中驅趕任何陰霾。

父母定居淡水後,兩個弟弟也先後來到人間,一家六口生活並不容易。父親工作辛苦忙碌,領著微薄薪俸,要養活全家。母親則常幫較富裕的住校生洗衣服。有一次我幫媽媽燙學生的衣服,一不小心將學生的褲子燙焦黑了(我只記得這事,但忘記母親如何賠償人家)。而父親常從學生宿舍餐廳,拿剩餘的菜餚回家;難得遇上週日,媽媽才上街帶點鮮菜回來。

小時候,我經常和大哥一早就在街頭巷尾叫賣油條。這是苦嗎?回味起來卻也樂趣無窮,因為有機會在田埂上奔馳,又撿些回收物……。

到了禮拜天,我們一定上教堂,唱著《這是天父世界》、《耶穌疼我我知明》、《至好朋友就是耶穌》、《境遇好壞是主所定》。

一首首古老的詩歌,一再提醒我,我的一生就是要讓主旨意成就。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恩典故事》我家隔壁是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