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Adami Sakiagak先生,努力在冰屋中修整頭上的冰塊,他被一群大冰塊圍繞身旁,只能看到他的鼻間。他正在建築冰屋,這項屬於北極的頂級建築藝術。Sakiagak的父母是在冰屋中出生的,他也在這塊浩瀚冰原中長大,也從父母親那邊學會建築這項由冰塊建構的圓頂建築。現在,57歲的Sakiagak想要把這項逐漸消失中的技術傳遞給下一世代。

他說:[在以前,人們還沒有帳篷。] 他指著的是現在散佈在傳統狩獵和捕魚場上散落的四處帳篷。[當時很多人外出狩獵,晚上沒有地方住時,就搭冰屋。]

norway-2144790_960_720

加拿大人對北極圈的注目與投資極少,直到冷戰時期。當時為了抵擋蘇維埃政府的攻擊,北極圈駐集了大量的軍事基地與兵團。直到現代,很多當地的原住民(因紐特人)仍是依從老祖宗傳遞下來的生存方式,靠著狩獵以及捕魚維生。

Kangiqsujuaq是當地的城鎮。一如極圈的小城,它很單純,盒子狀的四方建築倚靠樁子搭建,避免融化地底的永久凍土。石子地鋪成的馬路一年大部分都是雪白色的。除了馬路,事實上所見之處大部分也都是雪白的。在少數天氣晴朗的夜晚,深紫色如綢緞般的夜空佈滿點點星光,神秘鬼魅般的極光閃爍星空。

Sakiagak 向記者展示如何搭蓋冰屋。首先他必須找到夠堅固,但又不會太硬的雪地。接著,他把棍子插進雪裡,找合適可以建構的地方。他最後選擇一個堅固的斜坡上,在那裏可以俯瞰整個Wakeham灣。天空因為下午的陽光成為一片光白,水平面上則是知更鳥蛋的藍。

他先用樹枝在地上畫圓,當作整個冰屋的圓徑。他的朋友隨後用電鋸把雪切成一塊一塊的大冰磚。在沒有電鋸的時代,當地的因紐特人是用海象的牙齒做成的刀來鋸冰。

Sakiagak先生用切好的冰磚在地上排了一圈圓,當成基地,接著以1/3到1/4冰磚的距離向內縮,逐上遞疊,往上搭蓋,沒多久之後Sakiagak先生很快就隱身在冰磚中不見了。

馬丁佛洛比西,這位16世紀的英國探險家,大概是第一位看到冰屋的歐洲人。自此以後,西方世界一直驚嘆於冰屋設計的巧妙與實用,它不僅涵蓋物理,也包含熱力學的一切原則。

工程學家認為因紐特人經過一連串試驗,設計的冰屋是建構在拋物線,而非半圓形上面,這樣可以減少冰屋倒塌的重力。雪是很好的隔熱體,阻隔冷空氣在冰屋外,白色的冰又同時反射陽光與熱,因此冰屋中常保溫暖。

冰屋外型搭蓋好後,Sakiagak先生鑿出一個槽當出入口,接著用刀修整冰屋的內部。沒多久,冰屋搭好後,即便最高的人也可以很舒適地站在冰屋中。最冷的空氣是在冰屋的出入口附近,但一旦進入冰屋,溫度迅速上升,儘管氣溫仍低,但大約有攝氏4度左右,相較於屋外的零下20度,狀況已經好很多了。

Sakiagak先生說過去他還會在冰屋旁鑿個窗戶,但現在冰屋的效用只為生存。當車子拋錨、物資用光,無法及時趕到小屋時,鑿冰屋過夜是最好的方法。目前在Kangiqsujuaq城裡只剩下800人會鑿冰屋,其他人不是太老不能鑿,就是太年輕不會鑿。

當一切都搭建好後,他用帶來的露營小火爐升起了火,煮沸了水,泡了一壺熱茶,他跟他的朋友愉快地啜飲著熱茶,抽起了菸,並享用起新鮮未煮的冰凍生鮭魚。

 

參考資料:

A Lost Art in the Arctic: Igloo M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