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倖妃

HKK

香港新特首出爐,肩上挑的恐怕是九七回歸後最重的擔子,過去仰賴的「中國快錢」,如今快錢變成風險,加上中港關係緊張、社會對立,新特首該怎麼幫香港經濟解悶?

 

三月二十六日,香港新任特區行政長官出爐,北京與香港建制派支持的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被稱為「小圈子選舉」中,贏得勝利,將接替梁振英,成為香港主權移交後第四任(第五屆)特首。

 

林鄭月娥接下的這個棒子,是沉重、燙手的。她面臨的挑戰,可能是從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以來,繼首任特首董建華之後,最艱鉅的。因為她接手的,是個正面臨陸港關係緊張、內部政治陷入僵局、社會對立、貧富差距擴大、經濟結構性成長減緩等多重挑戰的香港。

 

「二○一六年將是二十年來,香港經濟最差的一年,」整整一年前,香港首富、長江和記實業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在集團業績記者會上,面色凝重地形容香港的經濟現狀,「各行各業經營相當困難,賣樓和零售均比二○○三年SARS爆發時更差,預期今年(一六年)經濟增長只有一%至二%。」

 

李嘉誠鐵口直斷,三月二十日香港政府剛公布的一六年經濟成長率,果然只有一.九%,比一五年的二.四%還低。各機構對香港今年成長率的預測,也只有二%上下。

 

香港經濟出了什麼問題?可能就一句話:成也中國、敗也中國。

 

許多香港人深信,做好一個中國的香港,讓兩地經濟深度融合,是成為一個世界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維持經濟競爭力必要的前提。

 

過去二、三十年,香港的確因身為中國經濟對外的門戶,從兩地人流、物流、金流逐漸融合中,獲得了龐大的經濟利益。

 

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貿易、地產、金融、旅遊、零售等香港五大支柱產業。這些行業中,只要摸得到中國這隻巨龍的企業和個人,都獲得了豐厚的財富。

 

香港被跳過,貿易走下坡

 

但與中國經濟融合的優勢,現在反而變成香港經濟的風險。

 

《金融時報》報導,首先是轉口貿易收入減少。隨著中國市場愈來愈開放,外商逐漸繞過香港,直接和中國大陸進行交易。

 

香港港口貨櫃裝卸量從十年前的全球第一,滑落到現在第五,被上海、深圳,甚至寧波超越。

 

零售、旅遊、地產,則是受到陸客減少衝擊,成為重災區。

 

在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禁奢,以及陸港關係緊張之下,陸客到香港旅客人數,連續兩年負成長,使得批發零售業產值過去兩年都衰退,去年更衰退六%,住宿餐飲業也幾乎成長停滯。

 

中國企業債務問題惡化,則讓香港金融業對中國曝險壓力大增。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去年因此將香港的長期債務展望,從穩定下調為負面。

 

港中政經分不開,風險加大

 

穆迪的理由,就是認為香港與中國之間的政經連結愈來愈緊密,兩地信用評等連動性會愈來愈強,香港本身的經濟與金融市場展望,將受到中國債務風險的直接衝擊。

 

香港《南華早報》評論就認為,穆迪的觀點,反映了不少外國投資人和駐港外交官對香港前景的擔憂。

 

陸港經濟的融合,本來就在香港創造了贏家和輸家,兩者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加深了香港社會的分化,也激化了漸進式民主,與立即民主化、全面普選,兩股政治勢力的對立和衝突。

 

過去兩年的悶經濟,更是火上加油。經濟、社會、政治問題交相激盪,演變成惡性循環。…(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19期 )

 

【延伸閱讀】

 

長照險該怎麼買?

安海瑟威:為了解放女性,我們也要解放男性

「房市寒冬」  又是台北觀點嗎?

把手機送入十萬房間 25歲小郭為何贏得郭董青睞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