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倖妃

200

生活在城市的人群,總是寂寞,但面對老後人生,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都不該孤獨。從日常共餐到人生最後的路,都該有社區照護系統支持───不單打獨鬥,更健康。

 

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一直十分嚮往日本照顧老人的模式。

 

「現在兒子住附近有個照應。但我們老了,總要考慮誰先走,如果最後只有我一人,住在老人院也不錯,」林美音穿著黑色的外套,配上一條玫瑰紅的絲巾,接受《天下》採訪時吐露心聲。

 

「像日本那樣,白天有照顧服務員到家裡,提供餐飲、幫忙洗澡,」眼鏡後面的雙眼亮了起來,林美音嚮往的是,年輕志工帶小孩到和阿公、阿嬤一起玩,還要有類似「幼稚園」,白天把爸媽送去,晚上再帶回來,「老人所有照顧都在社區,才會有安全感。」

 

在社區度過老年生活,台灣正在起步,而台北無疑是「指標」之一。台灣的老年人口在今年2月達到13.3%,但有五縣市提早進入高齡社會,台北以14.8%排名第五,前四縣市分別為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和澎湖縣。

 

擁有醫師背景的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把一個人老化的進程視為「光譜」,隨著不同階段進展而有醫療、照顧,甚至安寧的需求,「我們分為健康、安心、尊嚴,而最終是希望每個人能活得久、病得短,」他說。

 

在健康方面,台北市給予乘車補助,鼓勵老人家外出活動,包括搭乘公車有60段次免費,之後每段次8元,坐捷運半價,連搭計程車都打折補貼。

 

一起吃飯,身心更健康

 

為了促進長者多參與社會,同時不斷增加共餐據點,在2年內從50餘點擴增到113點,預計在今年底達到200個據點,以每個長者走路10分鐘的範圍內可以共餐為目標。

 

健康的時間延長,失能自然延後出現。「一個人進食,不但吃得少,還會慢慢憂鬱,但一群人會邊聊邊吃,」許立民說,老人家在這裡會建立社交網絡,相互關心並參與健康促進活動,如桌遊、律動等,「活得長、健康的時間也要長,以延緩失能,是長照體系中很重要的一環。」

 

將服務送進家門內,是提倡在地老化、讓人「安心」的關鍵。

 

台北的老年人口約40萬,其中失能者有6萬人,這群被照顧的長輩平均82歲,而照顧的家人也高達56歲。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家人」愈來愈扛不起照顧的責任。為因應需求所建構的長照體系,除長照1.0的8項服務之外,長照2.0擴增到17項,在萬華率先試辦社區整合型服務模式,同時提出創新的整合性服務系統「石頭湯社區整合照顧服務中心」,以個案管理組合不同服務。

 

石頭湯為團隊直接進入社區駐點,並派駐個案管理師參與評估和轉介資源,包括送餐、居家環境改善,以及居家復健、醫療、護理師、營養師等服務,依照個人需求量身打造。…(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19期 )

 

【延伸閱讀】

長照險該怎麼買?

安海瑟威:為了解放女性,我們也要解放男性

「房市寒冬」  又是台北觀點嗎?

把手機送入十萬房間 25歲小郭為何贏得郭董青睞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