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1031022001_1022
食安問題不斷爆發,除了影響台灣美食王國的美譽,也讓MIT的品牌受創。食安引發的問題,除了危害人體健康,也讓產業經營大受影響。經濟部預估,今明兩年,食品業的整體營業額將減少約150億元。台灣的產業,目前面臨什麼處境?該如何扭轉劣勢?美食王國還有可能再起飛嗎?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夥在「智榮獎」頒獎會場,接受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訪問時表示,台灣產業目前需要做的,是重建一個安全、安心的飲食環境。從食材到餐桌,從農場到服務,都需要在被考量的範圍內。

長期協助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有「六產教父」之稱的蘇錦夥,重新詮釋了政府產業六級化的重點。他指出,目前台灣產業面臨的瓶頸,必需在許多的觀念上有所轉變:第一、行改重於改行:過去的觀念以為,傳統產業的附加價值低於科技業,事實上,科技業的貢獻不見得高於傳產。所以,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改變產業的面貌,不一定要改行。第二、價值比成本高:提高附加價值比降低成本重要,要把軟實力、巧實力運用出來,讓產業更有獨特性、差異化。第三、重新界定兩岸關係:所謂的兩岸關係,是太平洋兩岸關係,也是海峽兩岸關係。從前是利用日本的技術,台灣生產,再外銷到美國;現在日本經過失落的20年,台灣必須自己獨立,研發原創的東西。而在海峽兩岸的市場上,台灣也必須從製造的合作,轉到創造的合作,且台灣必須重新取得產業發展的主導權、話語權;但這也需要政策上有所調整改變才行。

對於最近頻傳的食安問題,蘇錦夥表示,食品對我們來說,具備四個層次,吃飽、吃好、吃巧、吃福。吃飽是生理需求,吃好是吃口感,吃巧是吃稀有性的食品,吃福,則是指一個安全、健康、環保、重視食物里程的過程。在最高層次裡,從農場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每一個環節都應該更用心,將食物做的更精更美、減少浪費,而不是降低成本,相反的,要提高附加價值。

目前食安問題造成食品業的動盪,蘇錦夥表示,少數的不良廠商影響到多數的食品業市場,產業應該重新推動二個機制:第一、為市場立標竿:要給企業壓力,讓不安全、不健康的業者,自然被市場淘汰,要使市場產生這樣的機制,建構出這樣的環境。第二、廠商的自主管理:建立一套機制,從食材、製程、運銷、到服務的過程皆透明化,都可被追朔、追蹤,讓消費者、政府部門、廠商可看得到整個流程,以確保品質。

蘇錦夥強調,若徹底執行此二機制,台灣的食安風暴,應可在危機中找到轉機。食品業事一個很大的網絡,要從多面向來看,需要政府的法規、資金的投入、廠商的自主管理、加上市場的力量,才能重建業者信譽及國際市場對台灣食品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