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金娘 總監
文創_1031020浪竹穿音粵韻薪傳2

在中和秀朗路的靜巷弄裡,經常傳出搭配電子鼓普魯斯、華爾滋、吉魯巴、恰恰、倫巴、探戈、狄斯可節奏的廣東音樂、國語老歌的音樂,乍聽之下以為是播放的音樂,漫妙的旋律悅耳的琴音不覺吸引路人駐足聆聽,彿若至身在六○年代中山北路繁華的舞廳……。稍歇後,此起彼落的人聲,劃破交織的旋律。

十五歲的張文正在(鏘鈺社)林欽社長和許多廣東音樂前輩的指導下,熟稔的演奏揚琴和簫,在艱苦環境與資訊不發達的年代,背譜造就他聰穎過人的能力,無論是百年前的漢樂、廣東音樂、三○年代臺語歌謠、六○年代舞廳流行的舞曲,均難不倒他。一臺普通的揚琴,在他巧手擊絃下,粒粒相連,玉珠成串,高低起伏的旋律慢如流水,疾如串珠;琴音清雅,曲隨意轉,跌宕起伏的樂句,行雲流水,出神入化,勾勒出揚琴豐富華麗的樂章;空間交織的左右手,如蝴蝶靈活顫動的觸角,其獨特之演奏技巧,超乎一般民間樂人之音樂靈性,令學院派的音樂教授們瞪目結舌。

為追求之揚琴美聲,深黯木工技術的他,四十歲即開始投入傳統揚琴改良與製作。以白面板、鋁製琴碼為主要特徵,就傳統揚琴易崩塌之缺點,加強琴體之穩定性與音柱放置之位置;並在傳統兩橋八行揚琴的基礎上,研發出三橋十二律鋁碼揚琴。使琴體的重量維持在七公斤上下,轉調方便,易於攜帶,限量生產一百臺。經演奏家口耳相傳隨即銷售一空,也因此打響了他在揚琴專業維修及製作之名號。

文創_1031020浪竹穿音粵韻薪傳1

隨著兩岸開放,國樂西化後,不因此而受到衝擊,他反而轉向傳統廣東音樂交流演奏為主,舉凡各種大、小揚琴、國樂器之維修整理都難不倒他,「漢聲工藝社」隨之名揚臺灣。因其為人隨和好客,廣交世界各地之樂友,舉凡受邀至臺灣之演奏家,無不親臨拜訪,東西琴友會一堂,彈琴論樂品音韻,風情民俗話家常,為了讓臺灣揚琴走向國際,2011年,他慷慨的資助(蝴蝶琴室揚琴樂團)申辦「第十二屆世界揚琴大會」在臺灣主辦權,捐出演講所得,情義相挺的讓臺灣順利舉辦第一次的學術論壇。並且為2013年世界揚琴大會在臺灣籌措經費義賣書本、CD、率先發響捐款。為臺灣傳統揚琴登上國際舞臺扮演著重要的推手。

一弦一釘,在216條交織的揚琴弦裡,每一臺琴都是他用無數的時間和長滿厚繭的雙手,裁裁切切、雕刻紋路,整理出清脆悅耳的琴音,呈現給音樂愛好者;其堅毅執著的為追求揚琴美好的聲音,那股專業的精神兩岸當中無人能及。正如他說的:

其實我只是喜歡自由自在的彈琴,每當調音、整理好一台揚琴後,靈感特別好。我會用不同的技巧套用在彈奏的樂曲上,直到滿意為止;有時甚至彈上一整天也不覺得累,古人玩音樂也不過如此!我常掛嘴邊「名利如浮雲,過往如雲煙。」不要太在乎你做了什麼,簡單看人生就好。

他就是用這種簡單的方式,追求他心目中的揚琴音樂。雖已屆古稀之年,但仍心繫臺灣揚琴大業,正如他老人家給我們的座右銘:「獨善其身,兼善天下;任重道遠,粵韻薪傳。」我們從前人手中接下豐富的果實,應該致力發揚,才能讓美好的音樂聲聲不息永遠流傳,希冀後代繼有才人出,浪竹穿音,燈燈相續,臺灣揚琴,揚眉國際。

文創_1031020浪竹穿音粵韻薪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