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君

我從小在眷村長大,普遍而言,眷村家庭都不怎麼富裕,所以期望孩子們都能出人頭地,將來能在島上立足。我的父親退役後在南部轉任公職,母親則扛起教養孩子的責任。成長路上,許多事我都必須自己做決定,對未來更是茫然不知方向。

徬徨少年時 不知何去何從
隨著年歲增長,單調規律的求學生活一如時鐘準確無誤地運轉。少年人強說愁的心境,逐漸淹沒在升學的競爭中;陪伴我的除了晨曦和夕照,只剩下課外讀物的寄託。

有一回,隔壁班的老師邀請學生參加教會活動,這是我第一次踏入教會。回家時,我看著獲贈的生平第一本聖經,創世記裡精彩描述上帝創造天地的篇章,令我神往,吸引我繼續讀下去。

並非每個眷村孩子都能念好書,不喜歡念書的孩子容易被邊緣化,興趣與特長未能被發掘。而他們時常被誤解,自覺不受重視,除了在學校被否定,在嚴格的家庭教育要求下,也懷疑起自我生命的價值。

然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教會成了青少年們的燈塔,他們一個個被邀請進入教會團契。不論他們來自何方,會念書的、不會念書的,都共同唱起屬於年輕人的青春之歌,一同歌頌造物主的偉大。於是,少年、少女的生命不一樣了,他們多了青春的歡笑,成績不再是唯一,也不再看低自己。而我的姊姊,就是當中的幸運兒。

羨慕姊姊 渴望生命改變
當時,升上高中的我需住校,和同學一起朝夕相處、參加晚自習,然而熄燈後卻得承受想家之苦。我不明白,為什麼室友看起來沒念什麼書,不是晚自習後去跑步,就是熄燈後和同學嘰嘰喳喳,快活的不得了,居然也能讀得稱心如意?我不禁為自己悲憐起來。

後來改為通車上學後,我常要硬擠上公車,轉大彎時因離心力作用,我們這些站在門口的沙丁魚,好像要被甩出去般,令人膽顫心驚,在舟車勞頓的過程中,體力就耗損了一大半。

相較苦悶的我,那一年,大姊開始穩定在教會聚會,她常被母親攔阻,她們之間常為信仰起衝突;大姊是叛逆型的孩子,仍然堅持去教會、不為所動,而退縮、怯懦的我,每次看到這個場面都噤若寒蟬。但當我看到她在家裡爭取前往教會,每次都慷慨陳詞、憤然而去,每每又滿懷歡喜歸來時,可羨煞我這陷在課業壓力下、愁雲慘霧的妹妹。

我多麼渴望,自己能如雀鳥般飛翔,生命釋放得自由,卻又不知何去何從。大姊信主後的改變,令我震懾是什麼力量使她找回自我?一個曾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少女,在人看來毫無出路、又時常頂撞父母,是在學校和家庭都失意的孩子。她的境遇應不如我,按理來說,我的快樂要比她多些;然而,在心境上她竟比我富有!

我多麼羨慕姊姊和那一群無憂的教會青少年共同成長,可以拿起一把吉他就唱起詩歌來。他們有一種心情深深吸引著我,如今,我可以明瞭,那就是喜樂。而我看到姊姊的轉變,也從對人生失望的谷底逐漸爬升,找到人生方向與自信。

姊姊也是我傾吐心事的對象,我常將自己對未來的茫然、挫折及莫名的恐懼向她宣洩,她就安慰我並為我禱告,帶領我認識救主耶穌與福音。雖然那時我尚未受洗,也未進教會,但教會那群充滿朝氣的團契青年,給了我一個良好印象。上帝若許我,我也要像他們一樣!

被上帝尋見 找到人生方向
後來我如願上了大學,也在一次大專特會上決志,願意把自己交給上帝,在立霧溪清澈的水中受洗,宣告自己是屬基督國度的人。而一向自我形象不佳又多愁善感的我,並沒有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魔咒綑綁,隨著年日更迭,我也能在創造主上帝的手中,被形塑成一個新我。

如今回想起來,青少年時期的我無非在尋找答案,如「我是誰?」「我往哪裡去?」若非面臨困頓的環境與心境,上帝透過大姊尋找到我,使我先認識神、再認識自己,進而將生命主權交給主,明白祂指示的道路,我就不知前面的人生方向。

感謝主,因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節)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從漂泊到歸家》歌我年少徬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