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琪拉編譯

數年前,Chase Adam在哥斯大黎加搭乘了一趟鄉間公車,沒想到這趟旅程改變了他對公益的看法。當時,24歲的Chase Adam是美國和平部隊的義工,他發現有一個婦女沿街為她生病的兒子尋求援助,所得到比其他乞丐更好的資助。他發現原因是因為她手裡拿著她兒子的醫療紀錄,詳實描述了他們的掙扎。

這個發現讓Adam這個千禧年後出生的年輕人開始了Watsi這個專注於醫療的非營利機構,目的是直接幫助病人與捐贈者做最直接的連結。他說:[市場上已經有很多大型的非營利機構了,但我總覺得給予跟效果之間仍有很大的障礙,我希望能排除這些障礙。] 現年30歲的他如此說。
%e5%85%ac%e7%9b%8a
這些1980年到2000年中間出生的千禧世代,都已經慢慢步入成年,他們似乎對父母或祖父母認識的非營利機構不感興趣。相反的,他們慢慢展現自己的能力與價值,革命性地重新塑造了許多領域,從通訊到政治組織,再到非營利組織。目前千禧族群取代了戰後嬰兒潮,他們已是美國最大的族群,新的潮流已慢慢成形。

千禧世代對於公益組織,期待有個透明、精緻的故事線和高科技的結合。因此,對於捐助者而言,他們不僅給錢而已,他們希望能親身參與,並且利用社群網路讓他們的理念能讓更多人知悉。這些充滿熱情的千禧世代最在乎教育、醫療與環境議題,但對於捐款給教會、學校或是工作環境,他們卻較沒興趣。專家觀察,千禧世代正重新改造過去慈善團體的經營模式。他們希望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最直接的影響。他們被最受啟發的組織所吸引,他們希望看到自己的天分與才能可以直接發揮影響力。

拿Watsi來說,65%的參與者是千禧世代。他們的營運模式像是單行道的街道,直接提供捐助者互相分享經驗的平台,也提供各式各樣他們可以付出的管道。在Watsi網頁上有受助者的資料,他們的照片、醫療紀錄、還有需要多少資助的預估值。資助者會不定時收到受助者的健康現況,並保證捐贈的金額會直接用在受助者的醫療費用,而非機構的行政支出上。

另外千禧世代也看到社群媒體的重要。[Pencils of Promises]是一間為發展中國家蓋學校、提供獎學金和訓練講師的非營利機構,他們以完全透明及生動的敘事著稱(拍了好幾部紀錄片),目標要滿足千禧世代對廣大、簡單、和迅速的需求。機構負責人說:[我們視自己是最好的,我們不是要跟別人要錢的品牌,我們是在建構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社群。]

美國目前預計每年有50億美金的捐款,來自約1000萬的捐贈者。當千禧世代也慢慢成為募款的主要族群,非營利機構需要越來越瞭解顧客需求,否則會被淘汰。他們需要找到方式讓千禧世代看到議題的需要,還有讓他們相信問題的急切性,並告訴年輕的捐贈者不需要憂慮太多,確保他們的捐款將用在刀口上。

參考資料:
Connections to a Cause: The Millennial Way of Ch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