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麗櫻】  

在陽明山上的老人公寓中,我有個乾媽住在那裏。近日,她告訴我,雖然她物質不缺﹑吃喝無虞,而且陽明山上風光明媚﹑空氣清新,但唯一缺乏的是,時刻親情的撫慰及有家人陪伴的安全感。

 乾媽是個腦筋清醒的七十六歲老人,目前身體也算健康,行動自如。但她說,看到共居的老人中,個個有難言之隱,一旦聊開,多半背後皆有段悲戚的故事及無限的辛酸,有人更因此顯得怪異,難以相處,勉強生活在一起,真的十分辛苦。

 這是我第一次,透過一個親身經歷群居生活﹑頭腦清楚﹑條理分明的老人,知道他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光景。那份原本羡慕他們,盼望屆滿六十之齡,終也能享有如此悠閒山居生活的期待,倏忽一掃而空。她提醒我﹕人不能光有表面。我一直反覆地思想著一件事﹕過去的歲月,他們錯過了些什麼,未來又將如何去彌補。

 對於從事風險規劃工作的我而言,「安全感」也是一種保險觀念,但,人愈老愈沒有安全感,害怕獨居﹑擔心沒有自理生活的能力,更憂懼病痛沒人理,而這一切的風險卻不是一般保險公司可以承擔得了的。所幸,乾媽還有一個雖已出嫁,卻仍關心她的女兒,常帶著小外孫來陪伴,而乾媽也有能力選擇,近日搬去剛落成的新家居住(因離女兒家不遠,可以方便女兒就近探視)。但,在院中的老人,卻多半沒有像她這樣的能力和資源。

 前一陣子,在中廣有個專為銀髮族設計的廣播節目,邀請我去接受專訪,主持人是個在國內頗具知名度,家喻戶曉的慈祥長者,我們的話題是「銀髮族的投資理財與生涯規劃」。麥克風打開寒喧過後,他劈頭就說﹕「妳是理財專家,我想請教妳,像我們這樣頭髮已白的銀髮族,要如何為自己作投資計劃,才最理想呢﹖」坦白說,匆匆前來受訪,我真是幾乎楞在當下,不知如何接話。因為,任何投資都需要時間。

 對老人的經濟計劃,我除了叫他們看緊荷包,保住老本之外,根本不敢有任何投資建議。因為,真的也不知道,對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而言,到底還有多少時間,而對他們本身來說,太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萬一弄不好,賠上老本又將是何等可憐。

 然而,眼前這位客串的主持人,卻是個從年輕至今,都積極地在為國家社會付出,時常為善,滿有愛心的長者﹔如今的他,除了所屬機構不會虧待他之外,據悉,他還時常有在餐館預備結帳時,卻發現早已有人為他買單的經歷。

 印象中有一次他因手術入院,經媒體披露,更是引來眾人的關注,問候的鮮花和禮物滿坑滿谷,我突然明白,若能叫時光倒流,我會建議人們儘力效法他的腳步,一路上播撒愛的種子,屆時就能收割到甜美的果實﹔但,對於那些人生已無法重來的老人而言,到底還能在有限的歲月裏,做怎樣的投資﹖這問題,常在我腦海中縈繞。

 我曾看到教會中幾位原本孤獨的老人們,如何在加入教會後變得開朗起來,更看到其中一位時常關心幫助別人的姊妹,在晨間運動後,面對死亡突然臨近的時刻,怎樣無畏無懼地唱著詩歌被送入手術房中。又在她的追思禮拜中,看見她的家人因她受感動而轉向神。

 一切如此真實美好,因此,我終於有了一個答案─生命真的可以無憂無懼﹗但其中不可忽略的,仍是應趕緊把握能和那「愛的源頭」接上的時機。就我的體會,老姊妹那份安全感的形成,實在只是投資僅有不多的時間,卻收成那生命中最寶貴的「真愛」和「信靠」的甜美果實﹔而這其中純正的信仰則是生命成長的養份與力量的源頭,因著能夠去愛與為有需要的人付出,才使得生命更加充實而豐富,又對天父的那份信靠與交託,叫她的內心不再有負擔﹔也因此可以對未來充滿盼望與期待,而不是恐懼與不安。

 我想起多年以前,我曾尋求父神在我生命中的計劃,祂藉聖經中彌迦書六章8節對我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聖經中常提及神對人能夠行善的期待,一再突顯人之所以被造的目的,「行善」似乎就如鼻子的任務是呼吸﹑耳朵的功能是聆聽一般的必然。

 驀地,我好盼望更多老人願意走進教會也走入人群,學習去獲取與供應,相信必然可以找著一份從天父而來的喜樂與平安,一個真認識神的人,若能信得過祂,必然不再懼怕與不安。儘管,黃昏的彩霞雖然短暫,但它仍然可以是璀璨且令人難忘的美好景象,不是嗎﹖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彩霞滿天的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