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Photo Credit: geralt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兩岸教育的共通點是「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著重在分數、名次、學歷及名校的教育,其他周邊任何事物與學習就是其次,甚而根本不重視。所以兩岸最後造就畢業的學子共通點--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缺乏思考及應變力、只顧大不拘小節、持續力不足等現象。

這種「填鴨式」的教育與西方國家的「思考式」教育截然不同。填鴨式教育是會有立即展現效果,但卻是後繼無力,因為不重視過程及細則的思考與應變。而思考式教育雖然是比較難於展現立即效果,但卻能有後續效應產生,也就是因為重視過程及小細則的思考與應變,因此在面對惡劣環境之下,易於找出另類的創意行為與對策。

過去我們教育的理念「立志做大事」,凡事都教育學子要追求做最大的,要立志做大官、要做大事、做有大為等、、與現在大陸凡事所追求的大中華、大政策、大做為、大目標等幾乎是同一個理念的翻版。在立志做大事的理念教育之下,會讓人認為凡事只有一個是大,另外一個則是小的兩個思考與答案而已。小的一般人當然都不會喜歡,寧願是要大的。所以在此前提之下的處事態度,就容易疏忽每個小細則與過程,最終當然只能是曇花一現,缺乏內涵與完整的結論。因為在這種凡事追求要大的理念,當然就會忽視小的存在價值,殊不知小的才是大的基礎元素呢。

也因為在立志做大事的理念之下,學子只重視讀書,其他的都不想學,所以很多事就不懂、欠缺思考、也不會做。如生活中的飲食禮儀、生活禮儀、行為禮儀、思考與應變力等,就會顯得不足或是不得體。有時候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或是為了求得便捷與表象,而會忽視了一些小細則。

但如果以「立志做好事」,雖然就只有一個字的差異,但其後續所產生的效益及價值卻是截然不同。立志做好事不會只思考二個答案了,不只有著整體未來的想法與目標存在,更會去思考要如何把過程與細則做好,所以才會有務實的過程與經驗累積,同時隨時養成創新的思維,造就後續展現的基礎。因此基本上是先追求從小及做好開始,然後再求做大,如此才能創造永恆的成就與後續深耕的機會。

就如要完成一個任務,在確定目標之後,如果一味的只想追求目標,在過程中盲目地衝刺,最後或許是達成任務,但其成效是會很有限,這就是追求立志做大事的心態使然。但如果在設定目標之後,在過程中把每個小細則、小步驟都給做好,相信在達成目標時,價值絕對是大於立志做大事的成效。

其實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也知道,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看出世事的生態。所以在老子道德經裡第二章觀徼: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亦即訴求世上沒有所謂的絕對,只有相對,任何事都有一體兩面性,為了只訴求一面,到了盡頭當然就會產生物極必反的現象。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