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拜科技之賜,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為縮短、人與事之間也更為便捷、人與物之間也更為多元,但也因為如此,加上人類的貪婪與追求各種名利所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互動已拉大了,雖然是背對著背,但距離卻是好遠好遠。本來是可以又容易處理的事情,卻也因過度與繁瑣的資訊而形成模擬兩可。本來很單純的物品,就得融入違反自然的元素與吸引力。
同時也因政治的因素,如果生態意識不夠清楚、認知不足的人,內在就會產生諸多的不平衡與無奈,直接影響個人或家庭的生活秩序,進而產生周邊的互動效應,所以讓大家有時候會感受到一股無名的壓力與無力感。
綜觀這些現象的產生與結論,其實都是跟「教育」有關。人類自出生開始,就必須接受不同人、事、物的教育及影響,漸漸形成自主性的風格與特質,在這過程中,除非有非常特殊或是創意的奇蹟出現,否則人類思維與行為就會因僵化、退化等現象,對於外來的新訊息就難以改變。
台灣在教改之後,無論成效如何,褒貶各有,但關鍵還是在於教育的初始動機。初始以善念及遠見為動機,還是以個人利益為思考,最後的結論與成效當然就會有所不同。所以無論如何規劃或開始,最終還是要回歸在「人」的基礎。也就是透過教育的方式,讓一個人更加成長與智慧,也懂得判斷與應變,進而有助於各項人事物的良性循環與圓滿。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員工是公司最大的資產」,人也是社會最大的資源,即說明人的重要性。因為有「人」才有「事」的形成,所以為什麼是「人事」,意味者凡事必須先處理人的問題之後,才有利於事的圓滿解決。所以處理任何事情,如果先以事的原則來處理,總是會比較棘手、爭議,也會比較複雜。
既然人是社會或組織最重要的資源,就應該加以有效的培訓教育、整合與激勵,創造人力的新價值。個人長期擔任職訓培訓、教育、評審、評鑑及輔導經驗,體會特別深,也特別有感觸,很認同「因材施教」,不要一味的統包式職訓或教育,也不要一味的求「量」而不重視「質」。
長期以來我也一直在推廣所謂「米型人才」的培育。所謂米形人才,訴求人必須提昇至多元與價值化的領域,除了最重要的基本專長深耕之外,還要有趨勢、經營、人際、創意、態度、品德、分享等的領域養成與觀念,才有利於人的潛力再生與發揮,同時有助於對整體社會價值的附加產生。
以目前國內一般職訓或培訓單位,大多數還仍然侷限在專業技術領域的培育,比較缺乏理念性、知識性及趨勢性的培育,所以易造成對周邊現象的認知與判斷力不足,更容易產生人格與特質的偏差,也難怪前天下雜誌發行人:「台灣人才非常多,但是人品卻不多」的感慨!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