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慕谷(醫師) Photo Credit: DarkoStojanovic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如同軍隊有裝備檢查,工商業有ISO認證,醫院也有愈來愈多種類的評鑑,包括衛服部的醫院等級評鑑、教學醫院評鑑、醫學院評鑑、癌症治療評鑑、中醫評鑑、新制醫院評鑑等。這些加總起來,醫學中心級的教學醫院,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的評鑑。對於一線的醫護人員而言,除了令人眼花撩亂的評鑑項目、評鑑時愈來愈多的報表,由上至下的壓力,加上在有限的人力下,處理現場醫療業務的忙碌,不禁教人感嘆現今醫療體制的複雜與高壓。那麼醫院評鑑究竟有何利弊呢?

醫院評鑑之必要性
從「醫院評鑑的必要性」來說,首先,透過醫院評鑑,能夠確立醫療品質的維持,不論是硬體設施、防火設施、醫療器材妥善率;或是人員訓練、藥品管理、醫療流程,都可以透過定期與不定期的評鑑制度,來維持一定的醫療安全品質。同時透過醫評,能促使醫院定期淘汰不適用的軟硬體,以維持妥善的醫療業務之運作。

對政府主管機關來說,全面性的醫院評鑑,能使各界了解各地區的醫院分布與醫療資源可用率,進而建立醫療轉診網路,可以輔助偏鄉的醫療,協助經營不善的醫院升級,亦可提供資訊互通有無。

藉由了解各地區的醫療業務,擷取區域性與全國性的問題,透過業務輔導,可使政府與民間醫療機構能更有效率的合作,甚至能推動更新不合時宜的法令;此外,結合國內的醫院評鑑,與官員專家至其他國家深入交流,可以發現新穎的醫療管理做法,或是更有效率、符合人性的管理流程,適時的引入國內醫療院所。

評鑑為何變成醫護重擔?
然而醫院評鑑制度實施多年負評連連,國內的醫護人員普遍負擔極重,日漸增多的各種醫院評鑑,使得一線醫護人員在維持日常醫療業務的同時,還需應付評鑑相關的紙上作業、院內預評、各種考核,都在在的增加身心壓力。

醫評項目繁多,也令人無所適從。不論是醫院等級評鑑、教學評鑑、新式醫院評鑑(JCIA),對於醫院的軟硬體,以及醫院流程、病歷記載、護理評估等,都有重疊的評鑑項目,標準卻不一致,且各個評鑑的重點也不一樣,容易在實務面造成混淆。各式醫院評鑑也增加部分的財政支出,特別是新制醫院評鑑(JCIA)需定期複評,對於報名費與國外評鑑委員的車馬費,都有不小的支出,小規模的醫院不一定負擔得起。

此外,我們的社會傾向於師法歐美體制,效法先進科技,卻易流於轉植表象,忽略其根本精神。歐美與亞洲有著十分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今日的成就是他們長年累積的成果,直接橫向移植,未必適合我們的情境,且直接排擠發展本色化醫療管理,所需的資源與時機。

例如,幾乎所有的評鑑都在特定的規章下,採用清單式(check list)管理,在充分掌握基本精神的原則下,這不失為有效率的做法。然而若流於表面功夫,反易成為許多繁瑣的規條,不知其所以然,準備起來事倍功半!

師法歐美須深入文化精髓
對於以上的得失,若我們能快速吸收先進國家的經驗,將能興利除弊。相較於傳統醫院評鑑,源自美國的新制醫院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較重視實地訪查,勝於文件審查,國內已經有愈來愈多的醫療院所,通過此評鑑,甚至以此作為醫院品牌的宣傳。

現代醫學是由西方傳來,目前最新的醫學技術與知識,吾人也總是在追隨歐美先進國家的腳步;然而一味的照單全收歐美制度,將缺少深刻自我反省的機會,以及能截長補短的文化交流。

西方文明的進步,不單是因為工業、科技、法治、民主、藝術的發展,追根究柢的說,其動力來自基督教的洗禮,伴隨著羅馬文化的務實精神,與希臘文明的民主風範,乘著歷史的進展,終於達到今日的領航地位,將人類文明推展至前所未見的境地;而這文明推進的道路,看來是會繼續前進的。

所以,師法歐美固然合情合理,但需要更多橫向的整合,在此呼籲更多的專業領域的基督徒,在神所呼召的崗位上努力,達到榮神益人的果效;同時也盼望,知識分子再思華人世界接受基督文化洗禮的必要性,探討更根本的問題。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再思醫院評鑑——為何成為醫護重擔?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