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

為了籌備《遠見》創刊30週年系列報導,近幾個月我與採訪團隊陸續走訪日本、矽谷與波士頓。

上一期我寫了〈歡迎來到奇點(Singularity)時代〉一文,指出近幾年來各種新創科技如物聯網、大數據、生物科技、人工智慧等持續加速,終有一天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與生活,而這一天已經近了。日本第二富豪、軟體銀行集團董事長孫正義甚至覺得,這一天將在兩年後的2018年發生。

但從最近全球重大事件發展,我發現這樣的巨變恐怕都沒被政治人物關注。當政治人物還是用傳統選票思惟來治理國家時,恐怕已違反了人類發展的大勢所趨。

這個大勢所趨是,此刻雖然全球不景氣,不代表全球財富創造就下降了。當《遠見》在波士頓專訪《第二次機器時代》作者、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艾瑞克.布林憂夫森(Eric Brynjolfsson)時,那天早上,他才剛讀到一份資料,說明美國此刻是有紀錄以來創造最多財富的時刻,但同時,美國人中位數薪資,卻停留在1990年代,甚至還可能下降。

他的研究發現,工業革命後,只要人類財富有增加,多數人均能雨露均霑。但過去20年卻已經沒有這樣的規則,而是財富往少數人集中。造成這樣分配不均的主因,絕對不能簡化為少數政治人物或資本家的貪婪,而是擁有科技與知識能量的人,比以往加速主宰世界的發展,成為贏家,而有一大半人沒有趕上潮流,就成為輸家。

也因為許多人並未分到經濟成長的好處,導致目前全球興起反精英、反全球化的浪潮。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會黑馬竄出,或英國脫歐公投獲勝,都是靠著至少有一大半被甩在經濟成長後頭的人的怒吼。

解決分配不均,不能訴諸民粹

回頭看台灣政局,為了得到沒享受到經濟利益人的選票,過去20年來,每選舉一次,照顧農民、勞工、弱勢、青年等社會福利支出就上升一次,目前已占台灣財政支出1∕3以上,大大排擠重大建設。結果餅沒有擴大,大家只想著怎麼分配。

近幾年來勞資對立,也是在這樣背景下發生的。而企業家是少數,一般民眾是多數,會影響政策的,當然是擁有選票的多數人。難怪郭台銘在6月22日鴻海股東會上有很多牢騷,包括「自己雖然是重要納稅人,但又能如何?現在選舉人比納稅人重要」。

雖然「沒有比民主更好的制度」是多數國家的普世價值,但解決分配不均之道如果只是訴諸選票民粹,卻讓有機會創造大餅的企業與個人發展受挫,恐怕絕非對症下藥。

英國脫歐通過後,不少倫敦年輕人嘶吼,「老人偷走我們的未來」,許多財經專家也解讀,這雖是弱勢者反撲,但讓英國經濟變得更差,受害最重的,可能也會是這群投票贊成脫歐的人。

負責的政治人物應該了解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並提出正確解方,而非一味討好選票,輸掉我們的未來。《遠見》訪問這麼多專家,大家提出的解決之道,不外乎儘快改變教育體制,普及電腦教學,讓科技成為最重要的通識教育、鼓勵創業等。本期越洋報導矽谷,那裡沒有不景氣,年輕人起薪12萬美元,它的發展影響全世界,才是我們要關注的。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7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