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珮萱

2015年7月,南韓政府發布一項統計意義非凡。該統計預測2016年南韓的女性公務員將超越男性,一改該國過去公部門「男人當家」的現象,不少部門陰盛陽衰的比例將愈來愈明顯,甚至形成「男荒潮」。

女多於男的景象,在南韓已是不爭的事實。2015年韓國女性人口正式超越男性,是自1960年有此統計以來,首度的人口性別翻轉。被南韓政府形容為「女超時代」正式到來。

「女超」進行式 深入政經領域掌實權

然而,進入「女超時代」的,豈止是韓國。你可能沒注意到的是,其實台灣早已經是「女超」國家之一。

台灣女性人口超過男性發生得比南韓更早,「2013年10月起,我國整體女性占比已大過男性,」行政院性別平等處處長黃碧霞說。

從各面向分析,女超男已是必然趨勢。黃碧霞解釋,女人天生較男人長壽,加上近年來新住民女性進入台灣家庭,總人口性別占比的翻轉並不意外。

「量變」看來不可逆,「質變」同樣也在悄悄發生中。17世紀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在劇作《哈姆雷特》寫下「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劇中主角哈姆雷特因感嘆父親過世不久,母親便改嫁給叔父而說出的獨白。後人常藉此來描繪女性脆弱、無能、需要被保護的形象,使女性難以擺脫「弱者」的標籤。

然而,300多年後的今天,近代婦女角色已和過去截然不同。全球女性正透過實際行動為自己平反,實踐「女力崛起」。

透過兩性公平的教育制度,愈來愈多女性參與政治、擔任企業領袖,女性儘管仍是家庭不可少的照顧者,但對各領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翻開《富比世》(Forbes)世界百位最具權威的女性名單,德國總理梅克爾、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南韓總統朴槿惠、通用汽車公司執行長巴拉(Mary Barra)、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執行長彭蕾等,她們各自在雄性稱霸的政治與企業界,巾幗不讓鬚眉,沒有人會說她們的專業成就比不上男人!

世界知名的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形容,已開發國家的女性經濟權力提高,是近代最值得注意的一項寧靜革命。

未來10年 男性將喪失主導地位

愈來愈強大的女力,逐漸讓不少男性備感壓力。女力崛起的壓力甚至讓傳統女性不太工作的日本人感受深刻。

日本知名消費社會研究家、評論家三浦展比喻,未來很可能會有男性落難的時代,甚至需要「男性保護法」,因為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就業,女性漸漸表現得比男性出色。現今社會男性雖然還可以勉強保持優勢,但男性的主導地位很可能在未來的10年移交到女性手上。

根據英國上議院中立議員、倫敦國王學院大學政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艾莉森.沃爾夫(Alison Wolf)所著的《女力時代》一書,她推估全球約有7000萬名現代新興女性,她們共同的特色是受過高等教育,從事專業全職工作,注重生活風格,白手起家為自己贏得財富,參政程度也大大提高。

沃爾夫形容,「她們的人生不是因為一場舞會轉變」,不必仰賴婚配、嫁得一名好丈夫而取得生活保障,取代的是憑藉著自身專業與努力獲取的成就。

這些女性做的許多工作,是從前只有丈夫、兄弟、兒子、父親可以從事的。從廚房流理台、縫紉機旁,改為站上講台與會議桌前。

沃爾夫指出,1950年全球女性受教育程度大約只占男性75%,今日則逼近九成,她認為,今日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女性,已自成一個階級,而且步步拉近和男性的距離。

台灣大專院校學生數 女超過男

回來關注台灣。具備高等教育水平的台灣女性族群,占比同樣傲人。2014年9月、103學年度大專院校學生性別比率,女性就學率(50.28%)已經超越男性(49.72%)。

將不同年齡別區分,現今台灣25歲至44歲以下族群,女性受教等教育的程度皆贏過男性。兩性學歷反轉,對女性就業、婚配及家庭地位均有正面影響。

放眼國內相關數據,均顯示女性崛起。台灣2014年女性勞參率達50.6%;根據2014年金管會對國內上市櫃企業統計,女性占董事席次的比率為12.46%;目前這一屆現任立委中,女性占比來到33.6%;2014年底六都直轄市女性議員有35.47%;中小企業女性企業主比率為36.58%。

各行各業女性占據高職位,「都在持續提升中,」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王秀芬說。

職場型態轉變 打破性別僵化

好萊塢影星、金球獎最佳女主角莎朗史東在2014年發表紀錄片《女力萬歲》(FEMME:women healing the world) 時說,「女性是逐漸崛起的主流勢力!」

這部紀錄片由莎朗史東擔任監製,影片拍攝橫越五大洲、遍及20多個國家,訪問來自世界各地在不同領域具影響力的女性現身說法,包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希林伊巴迪、梅里德麥奎爾、茱蒂威廉斯。觀點從宗教到科學、歷史文化、政黨政治、甚至娛樂與時事,證明現代女性對當今社會的貢獻與影響力。

另一方面,紀綠片也討論女性地位在歷史上,何時開始不平等。

回顧歷史均顯示,早期原始社會和部落文化,具有生育天職的女性地位崇高,在母系社會之下兩性分工,和諧互動。但隨著爭奪資源、戰爭、私有制的誕生,才讓女性演變為弱勢一方。

社會逐漸形塑出「男人要外出工作賺錢」「女人照顧家庭和小孩」的僵化性別分工。直到工業時代,才讓女人從家庭勞務中釋放出來,開始擁有職場成就。進入資訊時代,職場工作型態轉變,由勞力密集產業轉型為智力密集,又讓女性消除與男性的先天差異。

職業婦女兩頭燒 兩性平等尚未到來

不過,儘管女性已抬頭,但長久以來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依然深植人心,至今男女仍未完全平等。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學者林芳玫觀察,女性地位、自信心、獨立自主能力提高了,但在公領域及私領域的權益義務間拔河,仍有不少女性面臨雙重挑戰。

政大心理系教授李美枝在《性別角色面面觀》比較,典型婦女生命週期最大特色是角色多變化與不連續性。學生、工作、妻子等,每一個都要真實扮演。但男人雖然也工作、扮演丈夫、父親,但往往只是名義變化,少有實質角色行為的改變,「工作賺錢,發展事業永遠是他的核心角色。」

從多項統計數據來說,過去10~20年,女性權益正在反轉,卻始終尚未追趕上男性享有的水準。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持續存在,甚至婚後因為照顧家庭退出職場也所在多有,「回不去」了。

男女不平等 代價超乎想像

1977年出生的李其芸,是標準的職業婦女。她已是兩個孩子的媽,也是聯華食品「KG Check」品牌總監。台灣出生,留學澳洲,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工程系,之後到日本念研究所,累積幾年工作經驗,28歲回到台灣。進入聯華食品服務,一手催生出新品牌「KG Check」,產品主攻女性市場,生產女生減重代餐和健康營養補充食品等。

她形容,每天要扮演六個角色:「女兒、媽媽、員工、主管、太太、媳婦。」類似她這樣的女性在台灣很常見。這使得女性想要在職場闖出好成就,勢必要比男性付出更多。

待過日本和台灣兩地文化,都曾讓她有過不愉快的職場經驗。以她所學的理工背景,前輩會對她有偏見,認為女生不擅長理工;在辦公室裡,即便是相同職位,女生往往被賦予不平等的對待,「像是倒水這種工作就會直覺叫女生去做,」李其芸說,碰上這種狀況她往往會跳出來抱不平。

其實追求性別平等,不僅是對女性的保障,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世界因為男女「不平等」,付出的代價超乎想像。

2014年APEC婦女與經濟宣言提到,亞太區域因性別不平等、對於女性參與經濟的限制,已造成每年89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近年國際社會對女力的關注,最顯著的代表可以2011年APEC為起始點。

該屆APEC在美國舊金山召開首次高階部長層級、且由公私部門共同參與的「婦女與經濟高峰會(WES)」。會後發表的「舊金山婦女暨經濟宣言」,包括資金融通機會、市場進入機會、培養能力與技術、女性領導力,共四大主軸,等於將今日各國如何推動女性參與經濟、打破性別侷限的策略方向,做了完整定調。

各界皆已認同,女性為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多數女人不僅不再被視為弱者,在全球經濟停滯不前、發展危機四伏的此刻,世界突然意識到,過去長期忽視的女性能量有更多待激發的潛在價值。

幫助女人 等於幫助世界發展

「我們不能浪費任何一個人,更不能浪費一整個性別的人,」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2011年APEC婦女與經濟高峰會呼籲。

同為女性,目前正競選美國總統的希拉蕊舉出實證,「如果能消除女性進入職場的障礙,以美國而言,國內生產毛額將增加9%,歐盟將增加13%、日本可增加16%;性別差距愈小,國家愈繁榮具競爭力!」儼然,幫助女人就是幫助世界,已是當代各國的新共識。

就在女超時代來臨的此刻,「女性經濟學」也躍升為重要研究焦點。

性別顧問公司20-First總裁阿維娃.維滕貝格─考克斯(Avivah Wittenberg-Cox)和艾莉森.梅特(Ailson Maitland)合著的《女人不容小覷》(Why Women Mean Business),談論企業經營者對女性人才與女性消費者的「女性經濟學」不容忽視。

早在1993年,世界趨勢專家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和派翠西亞.奧伯汀(Patricia Aburdene)的著作《女性大趨勢》(Megatrend for women),就已提出「女人正在改變世界」,強調女人擁抱權力和施展創造力的時代來臨了,只是當年奈思比認為,女性解放尚未完成,原因是「臨界量」(Critical Mass)尚未出現。

臨界量一詞源於物理學,指能夠產生核子反應的最起碼放射物質量。他反覆思考,女性解放的臨界量是多少?如何才能讓它成為一種具體的社會現實?「臨界量已在位置上,但還缺少點火的人,」他這麼說。

女性意識要抬頭 為自己「點火」

現在看來,「點火」的關鍵,要靠女性自我意識抬頭。張瑋軒、陳怡蓁、蔡純如共同創辦的女人迷(Womany)社群網站,2011年上線,談女性職場發展、生理意識、和心靈成長。試圖讓更多人理解女人不應該只有一種樣貌。

在一場座談會,張瑋軒詢問在場近百位女性,是否曾擔心自己「變得太優秀」,結果全場舉手,「社會文化氛圍還是給女性過大壓力,」她驚訝。

她觀察,生活周遭有太多的習以為常,很輕易就忽視之其中隱藏的歧視和偏見,「就像台灣人很愛講正妹,彷彿全部女生都應該是那種樣子才值得被關注」。

因為顛倒傳統媒體以上對下的說話語境,透過網路平台供使用者發聲管道、鼓勵女性寫出自己的故事,至今女人迷已經有上百萬讀者、累積破億次的瀏覽量。張瑋軒定位,現今最重要的工作是讓長久習慣默默坐在角落的女人,學會為自己發聲。

今日的女性正處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最有利的位置。套用奈思比的話,「女性將以推動搖籃的手拯救社會」。

讓男人做好心理準備,放下無謂的雄性自尊,女人則別妄自菲薄,學著拿回人生的主導權。人人不分性別,都應該正視女超時代來臨。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