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 恩 Photo Credit: Unsplash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這天早上,去參加一個為期六週的親子教育講座。因為是頭一堂課,主持人請各位媽媽自我介紹,並提出一、兩個對課程的學習期望。

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媽媽都提到,希望在這個課程裡,能學到如何「更有耐心」、「不輕易發脾氣」、「不要常對小孩大呼小叫」…很多媽媽甚至在分享時,眼眶就不覺紅了,聲音變得哽咽,甚至忍不住哭了出來。

全職媽媽的教養焦慮
不要以為這是「菜鳥媽媽」的親子課程。在座大約有三十五位學員,大多數都是生了兩、三個孩子的媽媽,有的老大都已經九歲了。在我看來,自己算是當中「資歷尚淺」的一位,我認真地聆聽每位媽媽的分享,卻很驚訝地發現,原來就算是生了三個、四個小孩,媽媽還是會有覺得自己「不會帶孩子」的不安與焦慮。

特別是全職媽媽,總覺得因為小孩是自己在帶,自己就負起了「全部責任」。小孩長成怎樣的人、變成什麼樣的個性,都與自己的教養有著絕對的關係:「小孩不乖,是不是因為我不會教?」「孩子愛哭鬧,是因為我動不動就發脾氣嗎?」「兒子老愛跟我唱反調,我是不是過度溺愛了?」「女兒這麼害羞,是因為我平常管得太緊嗎?」…因為全職的責任,不覺有了壓力,也容易產生愧疚:「我怎麼這麼沒耐心?這樣容易失控?」又因為愧疚,不時就會帶出自我懷疑、失去信心,覺得自己「真的是很失敗的媽媽」。

其中一位媽媽,是由菲律賓來美的第一代移民;她介紹時說自己有兩個小孩,其中一個患有過動症。她在美國舉目無親,沒有家人可以尋求幫助或是指引。她說自己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上帝面前去禱告:「主啊!又是新的一天,我真的很需要你的帶領與保守,讓我能真正享受這一天的美好。因為我知道我自己不足、又很軟弱,除了你,我沒有別的依靠,而我的孩子又需要我特別的耐心與智慧來養育他。」說到這裡,這位媽媽忍不住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讓人學會謙卑的工作
在座的每一位媽媽,雖然不見得有著跟她一樣的情況,但那種覺得自己不夠、不懂、不會、不行的經驗卻是感同身受,很多人也紅了眼睛,不停地低頭拭淚。

主講人是位奶奶級的家庭婚姻輔導專員,她輕輕地走過去,溫柔地摟住了那位媽媽。她對大家說:「我們何不一起來禱告?」

在場的媽媽有些並不是基督徒,但看到她們一樣低頭默默地跟著禱告。我想,為人母真的是很容易讓人學會謙卑的工作。或許我們的信仰並不見得相同,但希望能得著從上頭來的智慧與能力,以致於能勝任母親一職的渴望卻是相同的。

之後,主講人問大家:「就剛剛每一個人的自我介紹與分享,有沒有覺得已經學到了什麼呢?」大家不約而同地說:「我並不孤單!(I am not alone)」一陣輕快的笑聲洋溢在課室裡。是啊,原來我並不是孤單一人,我不是唯一一個沒耐心的媽媽、不是唯一會發脾氣的媽媽、唯一在罵過孩子後又後悔自責不已的媽媽…原來,我是「平凡也正常」的媽媽!

主講人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他們讓父母覺得頭痛傷腦筋的時候,這些行為有很多就這個階段來說,是「正常」的。但孩子「不乖卻正常的行為」並不代表為人父母的就要「遷就與同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上這門課的原因之一:如何改變這些讓我們頭痛卻不得不面對的狀況。

期待潛能開花結果
主講人又說,很多人以為親子教育就是學習如何去改變孩子,讓他們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好寶寶。其實,最根本的方法,是在改變別人前「先改變自己」。

如果我們覺得孩子必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以哭鬧來解決問題;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豈不更應該學會處理自己的怒氣,不要在盛怒下責罰孩子,說出或做出傷害孩子的事呢?

近三個鐘頭的課程,不知不覺就到了下課時間。媽媽們有的留下來繼續討論,有的去接小孩放學。我看著這些夥伴,回想剛剛上課的分享,不覺有種「吾道不孤」的安慰。

我相信,沒有一個媽媽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不曾哭泣的。但這些眼淚會帶給我們成長的動力,也會澆灌我們生命中為人母的潛能種子,讓它開花結果,充滿生機。我衷心地希望,接下來的五堂課,能有更多的收穫與學習!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親職議題》媽媽的自我介紹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