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記者綜合報導】Photo Credit: Foto-Rabe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台灣每年十月至隔年三月,不只有換季乾冷,導致皮膚乾癢、脫屑等問題,連空氣都是膚質殺手!近日醫師門診發現,一名40歲婦人因為「冬季癢」難耐抓破皮,又擦精油欲舒緩癢感,結果傷口感染導致頸部出現大片紅腫水泡。另一名24歲女性上班族只要出門,眼睛周圍疼痛、搔癢症狀加劇,經過診斷後發現,女子就是因為乾冷天氣加上PM2.5細懸浮微粒的環境刺激,造成肌膚受傷。

皮膚科醫師建議,空汙不僅會傷害呼吸系統,更容易造成敏感性皮膚,如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等。對抗骯髒空氣,除了徹底清潔空汙殘留外,還要有效防曬隔離,減少顆粒物質與臭氧對肌膚氧化傷害。

清潔隔離可減少傷害
細懸浮微粒、細顆粒物又稱細粒、細顆粒、PM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指環境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台灣近年秋冬飽受空氣汙染威脅,上週全台十四個空氣品質測站,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指標達「紫爆」嚴重汙染等級。

成大醫院皮膚科醫師趙曉秋表示,人體表面的皮膚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也很容易受霧霾天氣的傷害。尤其是在繁華喧囂、十面「霾」伏的都市中,除了隨時要應對霧霾危「肌」外,由於建築施工、汽車排氣、工業燃料燃燒、燃放煙花炮竹等原因造成懸浮顆粒物多。一般所知紫外線是造成皮膚老化及皮膚癌的重要因素,然而2010年皮膚研究醫學雜誌的研究報告首次指出:顆粒物汙染也可能影響皮膚的老化,在空氣汙染的環境,額頭和臉頰的色素斑會增加20%。

趙曉秋說,皮膚毛孔的大小遠遠大於PM2.5,空氣中的大量汙染顆粒很容易就附著在臉部,堵塞毛孔,除了加重痤瘡的發生外,也會引起皮膚問題,所以自我保護的首要措施就是要適度清潔肌膚。

懂得保濕關鍵告別乾癢
不只如此,開業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說,由於秋冬氣候乾冷,只要溫度下降1度,皮脂的分泌就會減少10%,此時若再加上空汙傷害,會造成肌膚乾燥;臨床上不少人以為肌膚變乾、敏感是因為年齡影響,但事實上PM2.5也是一大因素。

趙昭明表示,由於皮脂膜的酸鹼值多維持在pH4.5~6.5之間,屬於微酸性狀態,若外出回家後沒有加強清潔及保濕肌膚,可能會造成二度傷害。因此照顧肌膚首要任務就是回復皮脂膜健康;出外時盡量避免上過厚粉底、大濃妝,此外,選擇符合皮膚酸鹼值pH5.5的乳液及面霜,才能讓肌膚有自然防禦和保濕功能。

錯誤止癢加速皮膚老化
針對秋冬敏感肌部分,皮膚科醫師蔡逸姍表示,40歲後受老化影響,低含水、少皮脂兩大乾癢天敵報到,缺乏皮脂膜保護的肌膚,不但鎖水能力變差,也缺乏對外界細菌及刺激物的屏障,除了乾燥,更容易產生發炎搔癢等不適症狀。

蔡逸姍警告,民眾常見的三種抗乾止癢方式包含:抓癢、止癢藥、乳液加油,但其實這些方法都潛藏老化危機,可能讓妳年年過冬老化加倍奉還。她表示,抓癢不但容易越抓越癢,被指甲刮傷的表皮更容易引發細菌入侵的感染或發炎現象,而反覆發炎的結果,便會造成色素沉澱讓斑點找上門。

蔡逸姍解釋,止癢藥物多含抗組織胺或類固醇成分,抗組織胺雖能有效緩解癢感,但同時可能造成過敏的副作用;而類固醇是抗發炎的藥物,但使用不當可能造成微血管擴張、紫斑、皮膚萎縮、甚至細菌感染等嚴重副作用,需要經醫師診斷後施藥才能確保安全性。

當然也有民眾會在保濕乳液之外,擦更多、更油的保養品來解決冬天的乾癢,但蔡逸姍提醒,保養品的油脂量與成分必須慎選。不少民眾追求新奇,出國旅遊時會購買不明成分的保養油,但劣質動物油、礦物油都容易造成毛孔堵塞,保濕不成反而引發痤瘡、粉刺問題。

有關於秋冬敏感肌保養方式,蔡逸姍建議「預防勝於治療」,若皮膚呈現稍微紅癢或乾癢狀態,洗完澡後可抹擦含水量較高的乳液,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也不建議常去泡溫泉或三溫暖,一旦發生脫屑破皮的情況一定要就醫治療。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空汙+冬季癢 皮膚拉警報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