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今年第三季爆發全球股災,但到了十月指數又反轉上升,持續了兩週,雖然有短暫的佳績,不過,高盛與IMF卻紛紛發出警告,認為2008年金融海嘯的第三波風浪正洗捲全球,同時,新興市場的債務,將會是未來風險最高的未爆彈。

過去,台灣靠「出口、中國、電子」三條經濟命脈維持榮景,但目前全球貿易量已轉弱導致出口失衡、中國市場需求減少,電子業亦面臨轉型困難的嚴峻考驗,不僅台灣的優勢已逐漸式微,全球經濟亦逐漸進入失溫的狀態。

當前中國成長放緩,加上美元升息在即、全球需求衰減、亞洲債務攀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似乎有重演的跡象。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一場金融危機,更是一場經濟危機。亞洲四小龍中,台灣GDP衰退的程度最為嚴重,近來有些企業已開始放無薪假,甚至也有關廠、裁員的,台灣企業正面臨存廢的關鍵期。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九月底實施無薪假人數高達1233人,相較八月放無薪假的600多人,一個月增加超過八成,相當值得注意。

根據財經雜誌《今週刊》報導,經濟大師榊原英資認為,全球經濟在未來五年將持續震盪,很難找到新動能。全球經濟失溫,有三大效應:第一,需求銳減,債務正淹沒新興市場:IMF亞太區負責人李昌鏞表示,過去因受惠先進國家的低利率環境,新興市場企業的債務成本極低,但槓桿也顯著提高。根據IMF統計,2004年至2014年之間,新興市場企業的公司債務足足成長了四倍;不過,當全球金融環境開始逆轉時,這些債務就成了最主要的風險。也就是說,如果去槓桿化成功,表示投資和消費可能會受到壓抑;但如果失敗,對金融系統將會是很大的風險。

其二,資金外流,量化緊縮一觸即發:在美元升息的預期下,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貶值、資金流出的速度,其幅度卻更勝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此外,各國拋售外匯存底的風氣,也將從亞洲蔓延到全球;如此將促使2009年以來歐美「量化寬鬆」的資金環境逆轉,變成「量化緊縮」。再者,出口衰退,新興市場面臨轉型壓力:榊原英資表示,先進國家資金逐漸緊縮,原物料價格將不會像過去幾年推升,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仰賴原物料出口的新興市場國家。他強調,不只是巴西、俄羅斯等國受影響,接下來是台灣、韓國、新加坡等貿易出口國將受到衝擊。

事實上,今年以來亞洲主要國家包括台、韓、星、日等國,其出口年增率都是負成長,與去年同期相比,幾乎都衰退一成以上。經濟成長率不佳,幾乎可說是世界各國面臨的相同問題,因應全球化及產業結構的洗牌,各國的進口需求銳減,其因除了轉為自產之外,內需市場的縮減也是主因之一。未來,企業如何加速國際化及加強跨領域整合能力,將是搶攻市場的致勝關鍵。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