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魯力立
作為一個影評人,每日憂心忡忡中國電影的未來是常態,沒有劍拔弩張的抨擊就很難有約束和自省。然而這種憂心忡忡也並非全是好事,憤青似的在各種媒體上發洩實在負能量。最近看了《十二公民》這部正能量滿滿的好作品,我和無數關心中國影視事業的人重燃了希望。
《十二公民》是中國內地電影中首次用討論的方式直面社會焦點案件的創新作品,包攬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一系列大獎。這種案件類影視作品其實不少,要麽如《湄公河大案》這種戲劇化作品,如《重案揭秘》純粹紀錄片。然而,《十二公民》卻放棄對案件本身的細化描述,而用十二個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公民對案件進行了觀點闡述和博弈,從而體現出了社會百態,折射出家國歷史。十二個公民,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經歷,有教授和醫生這種地位顯著的人,也有家財萬慣卻被人看不起和“幹閨女”戀情的富翁;有歧視外地人且市井氣息濃厚的老北京房東和出租車司機,也有為了理想背井離鄉來的政法大學保安。每一個人對待一件事情的態度,都是在先驗經歷的推動下形成的。因而,對於一件事情的爭議態度最能體現他們的生活。因此,《十二公民》用了十二個陪審員,代表了中國十二種人,甚至幾乎可以代表了全中國大部分百姓。它從側面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百姓的生活,闡述了他們各自的痛楚和無奈。相比較用劇情演繹,這種現實主義反而是真實的,可信的,也是能夠引起各個種群觀眾的共鳴的。
本片爭議熱點是富二代殺父案。這個案件很好地體現《十二公民》的核心思想——法制、民主和公平。在影片開始,十二位陪審員只有8號一人投了無罪票,其他所有人都非常肯定地認為這個富二代窮兇極惡,必須判刑。然而,8號堅持自己的觀點,用非常謹慎的邏輯和證據推敲和證明他的質疑。在這個過程中,最發人深省的是這一句話:誰也不能隨便宣布一個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萬分之一的失誤,在當事人卻是百分之百的災難。我們因為一個感性的判斷,卻會斷送一個生命。這才是法律的意義,也才是我們應該對待法律的態度。一次又一次投票,最後用最理性的數據和邏輯戰勝了感情用事,十二位陪審員達成一致投出了無罪票。那一刻,法治文明在這間破倉庫裏面閃爍著光芒。也相信所有觀眾都和我一樣,在這一刻燃燒起對民主公平的法制社會的希望和信心。
這部作品顯然是模仿了《十二怒漢》,然而模仿不是抄襲。像《十二公民》這樣接中國地氣兒,說中國國情,刺中國病癥的電影,只能說學習和借鑒模式。優秀的創作思路和經典的電影模式是可以學習也應該學習的,但必須進行本土化改造。早些年“拿來主義”被批判地體無完膚,而現在多少爛片在抄襲和自我複製的路上還大賺特賺。《十二公民》,十二位老戲骨,入木三分的演技和刺痛人心的劇本,即便是幾乎一樣的場景和模式,也令人拍案叫絕,總比那些胡編亂造的好。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