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亭(牧師) Photo Credit: LaughingRaven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12萬的難民湧入歐洲,造成歐洲秩序大亂,人民意見分歧,這是本週大新聞,但是與台灣何干?

表面看來沒有關係,但是「對難民的態度」卻與全世界有關,台灣不能置身事外,這是第一個關聯。至於第二個關聯就更有趣了,那就是台灣會不會成為難民?

針對這個問題,相信多數人都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換個問法變成「台灣會不會過難民式生活」,那就有一些想像空間了。

接待難民是普世價值
回到第一個關聯,難民不會到台灣大概是相當確定的事,因為台灣本身地狹人稠,但這並不代表台灣不需要討論「收容難民」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全球當前對於「災難與公義」的看法,這部分會很深地影響全球人類價值觀,台灣不能不思考。

難民的遷徙幾乎跟人類歷史一樣久遠,當人類遠離蠻荒與原始以後,「接待難民」就是普世價值。

「難民」當然不好聽,但是難民其實也是一種移民,是因為戰爭與災難迫使一些居民離開原居地。既然是移民就要申請,並且經過允許,這部分就是難民造成的困擾。

以最願意收容難民的德國來說,近期也宣布暫停。這是可以理解的,由於歐洲各國對難民的政策不一致,使得難民大量湧入德國,但是德國不可能無上限接收,因為後續的照顧如果沒解決,這些難民只是換一個地方受苦而已,甚至還會引起許多傳染病,原先的美意可能形成另一個災難。

台灣雖然不是當事人,但是台灣如果意識到自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就應該在觀念上與全球同步,否則,在這麼重要的議題上冷漠,只會讓人覺得狀況外。

所以,媒體有責任多報導相關新聞,引導民眾關注歐洲與聯合國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如此才能讓台灣與全球同步,多關心地球村發生的事並且從中學到智慧。

台灣整體未來形勢險峻
至於第二個關聯更是切身。最近新聞再次提醒,在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之下,許多退休基金都瀕臨破產,包括2019年的軍人退撫基金、2027年的勞保基金,甚至國民年金也恐怕在2046年破產。

我們雖然不致於淪落到難民,但是生活方式與今日富裕相比的話,未來生活確實會有「類似難民」的感覺,並且不排除許多收容貧困的機構到時候限於預算,會出現「貧民區」現象、讓人有難民的錯覺。

難民潮之所以引人注目就是本於「人飢己飢」的天性,今天的安定不代表明天不會有厄運。人類需要彼此幫助,但是這個幫助的機制在哪裡,這是要早點準備的。德國有六成民眾贊成收容難民,但也有三成五的民眾不信任政府接待難民的能力。

回到台灣本身,大學畢業生薪水不足,經濟形勢險峻,政治長期對立,社會治安動搖再加上人口結構問題,無怪乎有人擔心未來整個島嶼就像個難民營,而且無處可逃。不管這是不是誇大的危言聳聽,至少我們應該早做準備。

我們進入同舟共濟時代
我們自己準備好了嗎?

如果問大家「政府準備好了嗎?」相信多數人都搖頭,再問「教會準備好了嗎?」更是讓人無法回答,到最後,我們只能問「自己準備好了嗎?」

這是非常切身的問題,你我都會老,有一天都會需要人照顧,我們準備好了嗎?萬一政府的相關基金破產,我們老無所依怎麼辦?總不能雙手一攤吧!

所以我們一定要更重視自己的健康,更嚴肅看待自己的理財規劃,教會團體趁著今日多協助年輕夫婦度過經濟與育兒困苦,民間團體更未雨綢繆改善社會。沒有一個人可以袖手旁觀,因為我們又進入一個同舟共濟的時代了。

難民潮再度喚起國際的危機意識,各國要更有智慧避免戰爭,和平地區要更有效率安置難民;如何讓難民安居樂業成為人力短缺的解藥,如何讓全球珍惜當前的繁榮,都是當務之急。

至於台灣,真的要認真想想可能的未來並且早做準備。

畢竟,誰都不想當難民!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劉三專欄》難民與台灣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