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這幾年陸續有年輕人返鄉務農,各地興起一股青年農夫風,甚至有些自小在都市長大的都市人也興起體驗假日農夫的生活,紛紛在城市周圍租一小塊農地,過過當農夫的癮,究竟農夫這門行業是不是一個有前景的職業呢?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農業人力老化,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是62歲,未來十年還將有11萬農民要「退休」,農委會目前已經發現未來將會有嚴重的世代斷層出現,為了確保糧食安全、農業命脈,當務之急是要在這十年內培育三萬名青農,目前傾向以高科技投入農耕、養殖漁業及孕育水禽等吸引年輕世代回鄉接棒。

過去務農是靠天吃飯,科技不發達的年代非常辛苦,收入不穩定的時候可能血本無歸,因此老一輩農夫多數鼓勵子女找一份安穩的工作,不要再務農。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台灣每戶農家收入約九十八.四萬元,每戶人口一.八人,等於每人務農收入約四十幾萬元;雖然不多,但是三餐足以溫飽,只是要吸引年輕人返鄉耕種,只夠溫飽似乎不是一個利多,為了讓自己的收入更具競爭力,許多現代農夫利用科技進行改革,不但租用大型機械省去人力、還以擴大生產的方式增加生產量以增加收入,再以網路行銷與消費者面對面直接溝通,省去被中盤商賺一手,以達到年薪百萬的目標。

新世代農業工作者有別傳統農民,他們投入的是可以創業、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行業。有些農夫甚至考慮參加農委會舉辦的農民學院,從基礎學習如何當一個百萬年薪的科技農夫。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曾表示,台灣農業發展最重要的是資金、技術與人才,目前農委會每年花費二.七億元投入專班培植農業專業人才,已有二○六個專班,並有一對一改良場的訓練。他指出,農民收入不高與經營面積有關,例如一甲地水稻收入約八萬元,若二十公頃就有一六○萬元,現正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希望幫助農民擴大經營規模。

九月初的時候,中央也確定未來六年內將投入三十三億元,扶植一萬八千名左右的45歲以下「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即青年農民),運用新科技種田、養魚,再搭配電子商務行銷,希望在六年內至少催生550位年薪破百萬「富農」。

在農委會的報告:「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策略」中提及,未來的農業不再只是勞力密集產業,將來青農可運用生產力4.0技術,在科學園區養觀賞魚、運用設施農業,或是在都市做立體栽種,再搭配電子商務行銷。

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盛也表示,目前全台廣義的青農約有一千餘人,以十年培育三萬人來看,一年就需要新增三千名青農。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目前農委會開出的策略是,需要地的人,可透過農地銀行媒合;需要融資的人,能取得低利貸款;需要教育的人,現在有農民學院,未來會有產訓合一的育成基地; 需要展銷農產品,則可透過電子商務來販售。

雖然目前很多年輕農夫都還在起步摸索階段,不過在桃園八德或彰化一帶,已有不少專門生產高附加價值蔬菜、水果的青農,他們的年薪都已超過一百萬元,如果依照農委會規劃,未來十來將會催生兩座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業示範園區,讓青農從生產到銷售都可以在同一園區,那麼青年農夫或許可以考慮循著中央的腳步,從農民學院著手,搭這班順風車步入百萬年薪的新貴一族。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