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隨著秋天季節的到來,許多民眾察覺到氣溫有下降的趨勢,除了外在環境開始變化,人體內在的體溫也不知不覺在下降。在夏天季節,民眾已經習慣外在高溫,自己的體溫也停留在35度左右,一但步入秋冬,外在溫度將逐漸下降到25度,如何讓自己的內在體溫隨著外在環境的溫差做適時調整,是這段期間要注意的保養重點。

元品中醫診所的王志文院長在接受草根影響力新視野採訪時表示,因應季節變化產生的溫差,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應對,除了注意衣物保暖之外,適度的食補、藥補都是有效的方式。以幼兒為例,幼兒天生體溫較高,雖然步入秋天,但如果穿著太多衣物,就會造成容易流汗、著涼的問題,針對這樣的年齡層,建議不要穿著太多衣物,只要多帶一件薄長外衣就足夠應付初秋的季節。

至於一般女性族群可能在初秋會有頭痛的症狀,王志文院長特別叮嚀要加強注意頭部保暖,尤其是女性生理期期間容易陽氣外洩,可以以薄帽保暖,避免偶感風寒。女性如果是氣血虛弱、熱氣淤在體表的體質,可能會有對熱度無感的症狀,這種體質是氣塞型,一旦感覺到熱度的時候,可能已經很嚴重,甚至有中暑的徵兆,這種體質在秋天除了注意保暖、加強體適能訓練以增加熱排泄功能之外,也可以看醫生進行中藥調理。另外,有的女性是怕風怕冷的體質,還伴有頭痛症狀,這很有可能是體溫調節出現異常,因為一分的怕冷就代表有一分的寒氣在體內,這種體質應該要從補身、解感冒、提升免疫力著手調理。

如果民眾有口乾舌燥等感冒症狀,有可能是上次感冒沒有根治以致留下尾巴,使免疫功能沒有回復到正常狀態,經常發聲的從業人員,例如老師、記者、講員等等比較會有這方面的問題,建議在中醫師診斷之後,以藥補、食補來調理,也可多吃一些麥門冬、膨大海、枸杞、烏梅等改善。

至於一般寒體體質的民眾,可以適度增加一點點溫養的食材以幫助入秋的體溫調節,例如”薑”就是很好用的材料。另外要注意冰涼的飲料不要再喝,也要避免冷性的食物,以便讓身體體溫逐步緩降。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