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愈來愈嚴重,全球各地紛紛出現能源短缺危機,台灣也不例外。今年開始,因環境被汙染、破壞,台灣不僅出現缺水現象,還面臨了缺電的危機;根據資料顯示,台灣的備轉容量在今年4月1日至7月1日,就有21天低於6%供電警戒,且30度以上高溫天數逐年增多。值得注意的是,高溫對於用電產生極大的影響,不但讓空調用量增加,高溫及缺水也使發電效率下降。台灣面臨能源的缺乏,該如何因應?

事實上,供電不足現象並非台灣獨有,亞洲國家如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也面臨相同的挑戰。面對全球性的缺電危機,大量興建電廠方案並非解決良方,各國在處理供電問題時,應將重點放在減少碳排放量,且需積極推動用戶的用電量管理對策。以用戶自主管理為導向的策略,包括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節電獎勵措施;用戶可自行決定何時用電、何時節電,不過,用戶無法得知電力公司的供電情形,也不知如何進行節電,因此,一套讓用戶掌握供電狀態的系統,將對電力公司及用戶都有極大的助益。

在經濟部的支持下,台電公司與資策會合作,研發出一套自動需量反應系統,採用「開放自動需量反應聯盟」,也就是OpenADR Alliance所制定之產業標準。該系統可以讓客戶在前一天得知,第二天是否須要配合尖峰卸載;此外,若當天有突發事件,也可執行緊急卸載。台電公司首先針對夏季使用的主要負載-空調系統,推出「空調自動需量反應措施」,讓用戶可以共體時艱,在尖峰時刻減少用電5至10%,讓所有用戶免於遭受停電風險。資策會表示,台北101大樓已率先響應空調自動需量反應措施,成為第一個指標用戶,參與卸載量達契約容量10%以上,對於節電有重大貢獻。

解決缺電危機,建核或廢核都不是根本辦法,從用戶端的管理開始,才會是一個治標又治本的良方。國人對於空調自動需量反應措施尚不熟悉,未來系統若啟動,其滲透率目標涵蓋1300萬全體用戶,如同為電網設置一個用電煞車系統,適時煞車避免過載失控。美國曾經歷二次的大停電,後來大力推廣自動需量反應系統,已安然度過數次供電危機。台灣正處於缺電危險期間,政府與社會大眾,聚焦在建核或廢核的爭議外,須另闢一條新路。自動需量反應是一個創新應用的開端,未來可以依此模組,持續推出適用於不同標的之自動需量反應措施,提供用戶更多選項。如此一來,尖峰時段用電將付出較高代價,而節電的民眾也可得到獎勵,讓民眾養成尖峰時段節電的好習慣,並使節能用電形成一個永續的正向循環。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