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台灣的海洋生病了?即便海巡署海洋巡防總局最近極力掃蕩中國漁船,但兩岸漁船過度捕撈的現象,早已讓台灣常見如白鯧、紅目鰱、鮸魚等漁獲量大減。根據《今周刊》的調查發現,台灣的漁業及海洋生態已經岌岌可危,除了因過度捕撈而讓捕獲量大減外,不良的制度更讓漁民鋌而走險或另謀他就,顯見台灣的漁業經濟,已面臨空前的危機。

過去,在台灣辦桌請客時相當受歡迎的白鯧魚,1995年時還有6,978公噸的豐收,到了2013年,卻幾乎掛零;在海鮮店非常受青睞的紅目鰱,在1996年時還有7,386公噸,之後逐年下降,到了2013年,漁獲量也幾乎為零。專家甚至指出,海洋總體狀況如果再不改善,2048年我們真的可能會沒有野生魚類可吃。

具有專業權威的海洋健康指數(OHI) 最新排名指出,針對全球236個經濟海域的調查,台灣僅得54分,遠低於全球平均67分,世界排名199,比中國的150名還差。影響海洋生態甚鉅的漁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首先,被漁業署列為漁業保育重點政策的「休漁」補貼,在歷經多次放寬獎勵門檻後,只要漁船每年不出海作業天數達90天,即可領取補助。然而,根據監察院調查,台灣未滿一百噸的漁船出海天數未滿90天者,比率高達55%;過寬的獎勵門檻,讓超過半數的漁船,可以輕易的領取補貼,漁民的捕撈行為根本無需改變,不僅對漁業發展毫無幫助,還形成嚴重的浪費!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非法捕撈的漁民背後,甚至有政商界的護身,他們並以暴力的方式警告其他人不要告密、阻撓;不願同流合污的漁民,幾乎已到無魚可撈的絕境,要不就學著電魚、炸魚,不然就是得要轉行了。

此外,海洋公民基金會理事表示,現在不少台灣漁船出海,已經不再捕魚,竟然改賣油、賣冰給中線附近的中國漁船,幾乎成了「後勤補給」。漁業生態的崩解,逼得想繼續討海的漁民,不得不鋌而走險。在岸上一桶4,000元的柴油,到了海上竟可開出6,000元的高價,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乃是台灣與中國的石油價差及本地的油價補貼所致,低買高賣的高利誘惑,讓漁民顧不得道德良心及法律的牽制。另一方面,中國漁船也趁此將捕獲的雜魚賣給台灣漁船,但有專家指出,雖然那些雜魚看似新鮮、便宜,實際上卻可能摻入有害物質,賣到台灣市場後,恐危害民眾的健康。

台灣的海洋生態崩壞、漁源日漸枯竭,解決良方其實可參考阿拉斯加的作法。阿拉斯加的漁業有上百年歷史,但因魚罐頭業的擴張導致過撈,因而使鮭魚的漁獲量狂跌,當地政府決心整頓,將「鮭魚保育」列為立州的核心,並將「魚群為全民共同財產、永續管理方式、禁止漁業專有權」等永續概念寫入州法中。阿拉斯加建立一套嚴格的SOP,從漁船出發前,便在船上安裝監控系統,以隨時監控船隻行蹤,此外,船長也必須紀錄漁獲履歷、並將漁獲供科學家採樣,隨船也有2位觀察員監督把觀。(參考資料:今週刊)

阿拉斯加嚴格執行「海洋永續」的措施,使其由漁業災區翻身為高檔魚王國;反觀台灣,當前海洋生態、漁業經濟正快速向下沉淪,主管機關應盡速修定漁業管理制度、嚴格執法,奮力扭轉現況,以使漁業發展回歸正常軌道。否則,台灣不僅離海洋永續愈來愈遠,未來民眾要吃到新鮮海魚,恐怕只得靠進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