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論╱游進裕博士口述,梁瓈月採訪整理】

這一次豆腐渣工程引發許多討論的聲音,也讓我回想起以往八八風災的小林村事件。當時事件發生時各界也是發表各式意見與抨擊,瞬間每個人都在討論責任歸屬與如何治水,講到治水,我們教書的最愛引用都江堰,與已經使用2000多年的都江堰相比,台南這個才使用19天的豆腐渣工程確實過於短命。不管是過往的風災還是最近台南的豆腐渣工程,甚至高雄的淹水事件,這都不是一個”治水”議題就可以解決。我認為應該要跳脫出困境,讓思維轉向,重新思考「大家的願景是甚麼」,這樣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契機。

簡單來說,我們應該要從治水、治土、治人以及治心四個面向來切入。水就像人的血液,當血管塞住了就表示健康出現問題,我們應該做全身健康檢查找出病因,而不是單純治療血管塞住的問題,因為有可能是器官出現問題才導致血管生病。所以當發生水災時,不應該只想通水管,而是要做整體性的健診,看看是哪一個部分出了問題並進行整體的健康調養。千萬別等個別病因發作之後才開始找醫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平常要定時做全身健康檢查。

我常講治水規劃的議題跟土地利用有關,土地利用不當才會有水的問題產生。但土地的利用與人有關,因為土地所有權以及規劃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時候人的價值觀就扮演重大角色,如果多數人能具備永續與公義的觀念,台灣在規劃方面就會有比較明確的願景,但偏偏台灣現階段公義與永續的觀念還不普及,最常面對的就是利益怎麼分配的議題。

人與人之間如何進行理性對話一直以來都是”治人”這個領域最大的困難。首先,要將關鍵人物兜在一起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連對話的管道都沒有,那更不可能進行接下來的任務。如果每個人都具備公義,那要解決問題就容易許多,偏偏每個人會因為身分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常常位子換了,腦袋也換了,所以人與人之間常常有爭議,也常有利益分配不均的現象。

我常感嘆,在民主社會不會發聲就會被丟到一旁,但不是每一個掌權,或是會發聲的人都具備公義。如果能將「治心」做好,讓民眾可以關心公眾議題、具備永續與正義核心價值,這樣台灣才會有比較明確的願景。畢竟短暫的成效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永續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20140825_游進裕_環保_從豆腐渣工程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