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侯剛本 博士
古有「為悅己者容」一說,指的是當事人(多為女子)為欣賞他、愛護他的人好好裝扮。話雖如此,我倒是覺得這樣的行為舉動,顯得有幾分被動的感覺。
沒錯,關於「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以貌取人的論述,受過非語言傳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訓練的我,因為看過太多社會科學研究再再驗證,也讓那個原本不修邊幅一派瀟灑的自己,漸漸地在被社會馴化的群體生活情境秩序之下,變得開始學著注重甚至練習講究。
由於打扮是生活中看似可大可小,沒啥兒對錯好壞的事;只是說,不管是「為悅己者容」的被動狀態,甚至改為「為己悅而容」的主動態勢,主動被動之間如何裝與如何扮,完全端看一己對待此事的所求所想。不過在打扮的過程中,不只是要把自己「外在的門面」妝點地亮麗精神;倘若可以的話,更要將心靈深處「內在的涵養」照顧地氣質出眾。如此一來,才算是一場「全套的」內外兼修。修的:則是一門叫做「自我妝點」的人生學分。
我剛剛說了,從非語言傳播的概念來看,「為自己打扮」本來也就是一種溝通的符號與傳播的手段:頭的部分(頭髮、髮色、假髮、帽子、髮飾、鼻毛、男人的鬍鬚、假牙、牙套、眼鏡…..等)、身體的部分(從上半身外在的衣裝,到褪去衣裝後的肌肉身材膚色線條)、手的部分(手飾、手套、指甲……等)、腳的部分(下半身的或褲或裙、各式的鞋襪……等);甚至在身形之外,我還特別注重身上所帶的各種配件(雨傘、拐杖……等),尤其是從自己身上散發出來的味道(例如什麼樣地香水/古龍水適合當下某個扮相的自己)。
很多時候為自己打扮的狀況,是因為必須配合某個場合的需要。這樣的場合往往反映出來的,可能是一種職場的位份或聚會的屬性。以我而言,年輕時從事藝術工作的我,其實不太在乎自己的儀容。反而年紀漸長搖身幻化為大學教授之後,自己的容貌儀表因著社會標籤的關係,變得更需要多幾分地注意與打點。特別是有一段時間,我還擔任孩子學校家長會的會長時,那時候只要進出學校,我一定把自己打扮地體體面面,用我的服裝儀容尊重這個位份與這個場合。忘了說的是,由於我現在的頭髮少了漸漸禿了,很多關於頭髮的造型,也不能大玩特玩的景況之下,乾脆從此樹立一個「永遠乾淨邊式」的小平頭,頂多天冷或下雨時,搭配幾頂帽子為自己的頭部保暖的同時,也讓這些帽子替代頭髮,成為某種裝飾的效果。
當然,卸下了場合與身分的情境,一旦生活場景還原到私領域的樸素生活狀態時;這時候的你要不要為自己打扮,甚至要打扮到什麼程度,完全看你自己當下的需要來決定。就像有一次,我一個學生跟我約在我家附近,偏偏那天我剛好來不及回家換衣服,所以便直接以短袖圓領內衣,搭配西裝短褲足蹬紳士拖鞋前往赴約。剛開始學生見了我有點兒嚇到,因為在他的視覺記憶裡,不曾看過老師如此地「居家」。未料就在那個居家場合的精心時刻裡,反而意外地拉近了我們師生之間的情誼,畢業後也成為一份亦師亦友的正向關係。
當然,關於打扮所配合的外在領域,無論是正式場合或是私人生活,盡量以乾淨舒服為基本原則。至於要美觀到什麼程度或是精緻到什麼地步,且看你自己在為自己打扮的過程中,分寸合宜美感協調即興創作與自由發揮了。
圖:不論是為悅己者容,或者是為己悅而容;總之,面對某些場合與某些時刻,好好地為自己打扮,確實是人生在世不可忽視的一項生活課題
延伸閱讀: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