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王微曦

北宜高鐵五月五日未通過環評初審,環團列出北宜高鐵七大缺失,前交通部長賀陳旦更痛批北宜高鐵斬斷台鐵生命線。

筆者認為,除了北宜高鐵、高鐵屏東延伸案等未經深思熟慮,粗糙就提出的軌道案外,幾乎所有全台前瞻計畫下的軌道建設,都要重新檢討了。

比如說, 大選過後,行政院要為卸任民進黨立委搶政績,火速速通過台中、彰化等縣市的捷運新路線或延伸路段畫,加上之前基隆捷運的自行負擔款,經行政院協調,已降為17億,看似解決經費分配了,但問題才要開始。

七年前前瞻計畫的軌道建設將於今年陸續進入興建高峰期,許多前年底才上任的縣市長,如基隆市、桃園市等,才發現軌道建設自籌款高得嚇人。有人還覺得只要是國民黨新執政的縣市,自籌款經常被中央賴掉了,導致原本宣稱中央要全額負擔的,變成地方要按比例分擔,基隆市便是一例,輕軌升級變捷運後,從不用負擔經費,變成要分擔17.7億元,其他六都,也都面臨因工程經費調漲,自籌款大增而吃不消的窘況。更糟的是,前瞻軌道至今完工率僅5.3%,並陷於流標惡性循環中。

ADDY6043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這事情當然兩方都有責任。民進黨政府當初推動前瞻建設,有過半是軌道相關建設,並鼓勵各縣市來爭取計劃,但當時計劃卻沒提「地方配合款」的問題。許多縣市也將軌道建設,視為一最能見績效的政績,不管是否真有運量需求(如宜蘭高鐵便是),也沒先做好公車網路,再循序推動捷運等軌道建設,就急忙推出各種鐵路延伸或捷運、輕軌等計劃。這些沒經過嚴格評估的軌道計劃,未來都可能出現虧損,除了現在要面臨的地方分配款外,未來的營運和維護成本,都可能成為地方財政的沉重負擔。

依國外標準,人口一百萬以上的城市,才有蓋捷運的需求。以此來看,新竹市和基隆市實在還不必為捷運而蓋捷運,應以發展更便捷的公車系統為主。

特別是目前還搞不定的基捷,更應停下來,將經費拿去做更有意義的建設才是。 基隆到台北之間的交通,除了台鐵已漸捷運化了之外,市民一向無多需求的聲音。
主要是往返台北的客運已多條,高速公路,也無北宜高的塞車問題。又基隆到台北之間,因地形狹隘,已無法容納捷運和台鐵共存,交通部和基隆市長謝國樑都應慎思,不要搞得台鐵和捷運雙輸的局面。

不必為面子搶經費,蓋捷運或輕軌,認真辦理偏郊地區的公車輸運問題更重要。許多專家也呼籲各縣市,付不出地方分配款或以後的營運費用,就應中止計劃,免得財政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