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作者:  論壇報副刊

DDDD

◎王尹

近來,上小三的老大突然對爸爸的行蹤極度關切,一轉眼看不到爸爸,就問:「爸爸到哪裡去了?」爸爸去對街拿菜、下樓倒垃圾,老大都是立馬放下手邊的事情,追隨其後。我原以為是前陣子常出差,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誰知這對父子竟有著不可告我的秘密。

手機成癮 父子機不離身
有次,爸爸正在廁所進行腸胃大掃除,平常對味道敏感的老大竟絲毫不在意,又黏上了爸爸,抓到對話時機,擠到爸爸身邊連連低語:「你抓到新的嗎?」、「有打五星蛋嗎?」原來,某日爸爸請手機「當保母」,老大下載了寶可夢,從此迷上抓寶,也召回爸爸的電玩魂。

做為兩個孩子的爸,丈夫早在協助抓寶前,就已經是個手機控。一早當手機鬧鐘喚醒主人後,手機就從桌上搬入他的上衣口袋,依偎相親成了生命的共同體。

上班時間公務繁忙,手機僅有要用電話聯絡時得以透氣;下班後,就是人機相對而夫妻無語的時刻。每回抗議,丈夫就以工作為由,合理化看Line或上網的行徑。劃開他的手機螢幕,進入Line的綠色世界,一個又一個群組,層層疊疊,只要半天沒有點開訊息,綠網就框出兩百以上的數字,要不怕錯過什麼訊息,還真難。

事實上,素來抗拒高科技產品的我,一天也得點開手機連網至少兩次,這恐怕不是手機魅力可以說得通,而是我們的生活被手機改變了。

賴活人生 看似緊密卻越疏遠
改變的生活姑且統稱為「賴活」人生。有一次,不善言辭的母親拿著手機磨蹭許久,我湊上前瞥見了母親傳Line:「我心裡好苦,都沒有人知道」、「出來當志工,才比較開心」。原來她正在鼓舞一位又陷憂悶的好姊妹。

無意間的發現讓人失落,手機網路為母親建構了一個世界,我卻無法進入,如果改寫泰戈爾的詩句,就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想聽你說話。」於是我們看見電梯內、公車上、排隊中,人人低頭,一機一世界,彷彿跟遠方的朋友搭上線,實則都是短暫的連結──誰有耐心打字絮叨景況、感受、意見,多是表情符號,或是轉傳資訊。

有學者指出,早在兩千多年前,上帝已經啟示這末後世代,知識的增長不再靠書本,而是「來往奔跑」(參但以理書十二章4節),此處自然不是講旅遊,經文一開頭還指示但以理:這件事要保密到末世。為何要保密?實在需要神學家的解釋,我只能從中確認,這是人類歷史一個必然要發生的現象,無須抗拒。

善用工具 而非被工具操作
只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通訊社交軟體亦同。善用之例,就是打開群組通話,可以異地同時禱告。雖然我所屬的群組有心嘗試,卻無法成功,或許是時間很難對焦,更大的原因是不習慣只有聲音的公眾禱告。如果不是通話方式,在群組中提出代禱事項,倒是運作的較為順暢,尤其是有緊急或重大的狀況。

我們教會的王媽媽突然病危入院,王爸爸馬上在Line上發文,懇請眾人的禱告,王媽媽需要緊急手術,並且器官移植,否則醫生也無法再做什麼。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王爸爸每日詳述禱告需求,隨時更新療程和病情,大家便即時為最新的狀況禱告和感謝,王爸爸不是一個人在爭戰,而是一群人。

此等「賴活」,亦是「賴活」人生的解套,當愛與關懷發生作用時,我們也慢慢學會如何「賴活」,慢慢了然那一套「賴活」人生的潛規則。

在愛與關懷中摸索出新規則
晨光乍現,群組又冒出一個個「早安」或「早安貼圖」,我不習慣每天制式化的行為,但有母親的群組,我一定已讀要回,因我知道她的世界有一塊是需要孩子的愛來填滿,這也是踏進她的網路世界的一大步。至於其他群組,就安下心來,不要糾結於已讀不回,或是不讀不回;每個人都有他面對網路小宇宙的處事規則,所以解套「賴活」的通用法則,就是不依賴。

不回或是不讀,就是要讓我們回到過去的溝通模式:能見面談,就絕不電話談;能電話談,就絕不網路談。當我們開始談話了,手機自然退位。

在家中,總得有一個先放下手機的人,讓我來吧!接著是建立溝通的資料庫,如分享新聞、有趣的故事、工作點滴、生活的觀察、靈修的心得、遠方家人的近況,以開啟對話的提問。我準備好了,你呢?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解套「賴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