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Photo Credit: geralt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我在整理上一篇文章(沒事別鼓勵年輕人創業)時,恰巧有個朋友來訪,便聊到了這個議題。他問我:「那你要這代苦悶的年輕人去幹嘛呢?」我說,要嘛找家可以學東西的公司用心學,因為大家都不願意熬,所以願意撐的,老闆、前輩都願意教,五年後,就可以有些成績,到時空間自然大多了!再不然,也是我更建議的,去學手藝,這是台灣現在的「職業真空」區,青黃不接、人力大缺。翻模、水電、空調、修車、土水、木工、開怪手或大機械…等等,都是好選擇,且不到三十歲,要學還來得及。

別的不講,以前我合作的木工師傅,年紀不到四十,沒被教改廣開的大學之門騙去讀大學,早早就入行,兩年前比他年長的木工師傅已經叫他「董仔」了,現在我小修繕的活兒,他已經忙到沒法處理了。而即便是他,也怨嘆木工師傅的老化!

另外一位朋友的兒子,一般科大畢業,當完兵後一度一直換工作,好不容易到室內設計公司當業務穩定了點兒,幾年前卻成了土水師傅的學徒。一開始,朋友搥胸頓足,後來呢,還真揚眉吐氣!為什麼?這孩子「老了」才去學,但老師傅真當寶,他應該也是注定吃這行當的飯,手巧心細,成就感有了,學得又快。且還比老師傅更會找資料、想方法。之前還被某大建商的高層賞識,送到日本去跟那邊的大師交流學習。去年出師了,還是跟著師傅,過兩年就要接他師傅的班了,年收入讓朋友笑瞇瞇;更重要的是,朋友講,他是少數不必煩惱孩子工作與前途的「教改世代」爸媽!

台灣在這些手藝匠的市場,現在出現了世代真空的狀態。太年輕的孩子,也就是古早作學徒的年紀,除非爸媽想通了,否則根本連技職學校都不願孩子讀了,更不會送去學。且好不容易去幾個去了,卻偏偏因為環境與時代的變化,很難克服玩心,常常就半途而廢。但「教改世代」的年輕人,有體力、又能掌握新的時代工具,只要肯學、肯做,加上投入後自然會串起之前所學的種種,是有可能彌補晚入行的時間差。

要知道,歷史上充滿機會的時代,都是產業、工作產生真空的時代。二戰後,因為大量人口的死亡,戰後嬰兒潮那一代的人,都可容易找到工作,在時間的醞釀下,除非特別,否則也都至少得以安身立命!而這批人,就是「教改世代」的爸媽。而此時,台灣的職業真空,不是落在白領的辦公室中,而是落在藍領的工地裡。日領三、五千的活兒,要的是手藝、技術,學會了,功夫好,那真是事求人、不是人求事。只要肯做,風險比創業低、收入比受薪高,何樂而不為?
政府與其不斷地鼓勵年輕人創業,不如擴大職訓且進行媒合,讓缺人手的工班、師傅可以透過政府平台找到有意願、有能力的藝匠接班人。且透過職業工會的健全,去給予轉職至此的年輕人完善的職業保障,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工作。

如果能夠透過良好的政策,去彌補台灣現在手藝匠職業領域的真空狀態,一方面可讓台灣的技術人才不致產生難以彌補的斷層,二方面也可讓大批悶世代的青年開創出自己的職涯,三方面因為新時代的血輪投入也可能讓這些行業產生更正向的質變。

實話講,若不想方設法,時代還是會照著不變的軌跡去改變環境,日後問題有所解決,得益的也是十幾二十年後的「年輕人」,那時今天抱怨連連的年輕人卻以步入中年,什麼都來不及了。如此,整個教改世代是失落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