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芳毓

李安導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使用號稱「未來3D」的超高解析技術,用最高科技,拍最深的人性,逼觀眾去檢視、同情,與殘酷真相正面對決。

李安甚少開懷大笑,就算最近帶著他的超實驗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回台灣舉辦全球首映會,40、50支攝影鏡頭一字排開,他嘴角也很難上揚超過45度。

繼改編小說《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拿下兩座奧斯卡最佳導演後,擅長將文學視覺化的李安,再度將美國小說家班.方頓(Ben Fountain)作品《半場無戰事》搬上螢幕。

電影描述派駐伊拉克的19歲大兵比利.林恩,在戰場上援救同袍的畫面被記者拍下,政府為平息國內反戰聲浪,安排林恩等人參加全國巡迴活動,宣揚愛國主義。 這部電影使用號稱「未來3D」的超高解析技術,全球僅五家戲院有相應放映設備。其中一家是台北京站威秀,票價達新台幣800元。

11月初,《遠見》與大愛電視台節目《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共同採訪李安。從小小監視器螢幕細瞧,他原本說話就慢,因為累,每一句話彷彿都是硬撐才說得完。 「你希望這部片帶給觀眾什麼?」訪問一開始記者問。李安眨眨眼,彷彿被啟動了情緒,「同情心。無論是打仗的軍人或住在伊拉克的人,都需要我們感同身受地去了解。」

拍片先估量對主題困惑程度

從影26年,李安沒有「幾歲、拍什麼主題」的規畫,挑主題全然出於好奇,有拍片衝動時,先估量自己對主題的困惑程度。一週就理清的困惑,沒興趣;思考十年都梳不順的糾結,才會激發他去觸摸的衝動

李安的電影作品乍看沒共同主題,同性戀牛仔、美女間諜、船難少年、心理創傷的軍人,都是主角。是好奇與同情,使一個個來自邊緣的苦難人生躍上主流,全球皆知。

然而,李安大學落榜、36歲執導電影,人生雖然不算一帆風順,但也無災無難,為何能將苦難刻進觀眾心裡?

李安笑了笑,「我的同情心,至少在戲劇上,是比較強的。」同情心彌補了經驗,使他能把別人的痛,當成自己的事一樣導演出來。

2012年拍完《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陷入對宿命與因果的迷惑。正巧有人給他《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原著小說,小說描繪半場秀與戰爭間的虛實對照、正常與荒謬的辯證,深深吸引他。於是,李安把上部片子沒說完的、關於因果的故事,留到這部片繼續拍。

沒打過仗,但從小成長在愛國口號震天的時代,使他注意到軍人夾在「英雄」與「凡人」的裂縫中,「那些慶祝活動、對愛國主義的宣揚,對於真正在裡面的人,是虛空的。」

電影有一幕,男主角比利不知為何而戰,與情同父兄的班長聊起印度宗教中的「果報」(karma),要他「找一個比自我更巨大的信仰」;尾聲時,畫面掃過一個躺在吉普車裡的印度象神玩偶,彷彿戰死戰場的班長替身。

原著小說並沒有這些橋段,都是李安自己加的,以突顯軍人在戰場、在祖國都不被了解的孤立無援。

觀影方式,會左右觀影心態

這幾年來,他也一直在研究新的電影表現方式。李安相信,改變觀影方式,也會左右觀眾觀影心態;原著小說充滿主角的內在思緒起伏,正好能靠科技引導觀眾深入角色。

因此,他決定,用最高科技,拍最深的人性。以每秒120格、3D立體影像、4K畫質,將解析度撐到最高,逼著觀眾去檢視、去同情,與日常轉頭就能迴避的殘酷真相,正面對決。

「120格、3D立體影像、4K」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樣的觀影體驗?電影一開始,就看到一支放大版的偌大諾基亞手機震動,睡夢中的比利.林恩從床上被吵醒,翻身伸手來抓。立體影像彷彿突出了螢幕,觀眾不像坐在電影院,更像坐在比利床邊,目睹這場荒謬愛國之旅的開端。

另一個橋段,美軍半夜衝進一個伊拉克家庭,一時間女人尖叫、孩子哭泣、男人怒吼,男主人被強行帶走。鏡頭最後停在孩子的眼神,嚇到不知流淚的黑色瞳孔,滿是恐懼。

而劇中最高潮的半場秀,李安用球場上絢爛的煙火,與比利腦中隆隆的戰火虛實交錯,突顯這種表揚形式對軍人的折磨。男主角的臉龐幾乎塞滿整個螢幕,抽蓄的嘴角、泫然的瞳孔、小鹿般受驚、充滿血絲的眼神,令人看得揪心。

男主角喬‧歐文(Joe Alwyn)說,拍片時,鏡頭緊貼演員的臉,「甚至只能看到攝影機,根本看不到對戲的演員。」

許多人以為3D就該用來拍科幻動作片,李安卻說,「3D最該做的,就是對臉的閱讀。」因此,片中演員全部素顏上陣,讓觀眾無須透過刻意的表演及台詞,就能看透他們的感受。

電影檢視人性,撫摸彼此心

「(電影)好像一個夢境,過去是霧裡看花,現在突然看清楚了,有檢視的作用,」李安用電影檢視人性,要的不只是鋒利如手術刀的理性剖析,更想透過故事來撫摸彼此真正的心。

他在11月初台北的首演記者會上自曝,「看這種規格的電影,感官會全部打開,現在的我,是很容易受傷的。」直視自己的脆弱,始終是李安作品動人的原因。

但李安的脆弱藏著刺一般的叛逆。他習慣在賣座大片後做創新實驗,如《臥虎藏龍》後,他拍《綠巨人浩克》;《斷背山》後,他拍《色‧戒》。創新令人驚豔,卻往往釀成票房悲劇。

因此,接在奧斯卡最佳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評價兩極。有人指高清畫面使人不易入戲,也有人認為值得第三座奧斯卡獎。 11月11日電影上映,兩週全美票房僅約1200萬美元,落後隔週上檔的科幻片《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但台灣影迷仍舊力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拿下首週票房冠軍,京站威秀在11月底前,好座位幾乎全部賣空。

藝術保有同情,是最大挑戰

做為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已登上生涯顛峰。 在片場,只要他開口,數百位工作伙伴就會拚命去實現。演員與工作人員為達成他的要求,大多吃足苦頭,他卻經常自責「不知民間疾苦」。

「不曉得要堅持,還是人性化一點……藝術上是好事,可常常很折磨人,」李安長嘆了口氣。

他坦承,最大的考驗不再是技術,而是如何在追求至高的藝術價值時,仍保有同情。

成名後,生活也變透明。人人都對他投射想像,政府叫他「台灣之光」,還有路人直直走到他面前,感謝大導演給了出櫃的勇氣。善意美言聽多了難免犯膩,日積月累,就成了一股疲憊感。

「有時會有種虛妄的感覺,會有一點叛逆心,」不過回想起來,人們多數是好意,李安也視為一種「福份」。

因此,當人們想跟大導演合照、告白,他也樂於扮演「人形立牌」,「看他們跟我照過相就很興奮,看他高興,我會有一種喜悅。」

李安將矛盾歸因於宿命。他說人都要參悟,有人念經、有人苦行,他卻隱身浮誇的好萊塢,選了「電影」這個色相萬千的途徑,將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濃縮在120分鐘,衝到最高潮,再回歸平凡。

「無論喜劇、悲劇,還是要有慈悲心、同情感……最後,我希望看到愛與平靜,」李安說。

李安再度坦承,62歲的他,對天命已不再掙扎。「我這輩子來,好像有不可承受之重;因為無法承受,所以必須想開一點……這樣想的話,比較平靜。」

或許,將他嘴角牽引向下的,就是真誠與同情的重量。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