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藝術家楊茂林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從他的作品反映出臺灣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以及多個政權間不斷轉換的在地人民感受。在楊茂林回顧展當中可以看出題材富含滿滿的土地關懷,運用宗教與美國日本卡漫、童話與電視電影揉雜後產生出來的混血大眾流行文化,作為創作元素,將自然界的蟲魚鳥獸與虛擬人物結合,儼然打造了一個屬於藝術家內心願望實現的夢幻世界。
0205-楊茂林 (1)
(影像截取自北美館官網)

本次回顧展主題「MADE IN TAIWAN: 楊茂林回顧展」取自藝術家1990年至2003年系列作品名稱,「MADE IN TAIWAN」(臺灣製造)一詞為國際行之有年的臺灣出品認證標記,它除了在世界商貿舞台上表達自身的獨特性,使用英語做為表述媒介,也同時揭露在全球化浪潮裡歐美文化對亞洲文化的影響與強勢,並透露出臺灣以代工為經濟命脈的產業生態實況。

楊茂林「MADE IN TAIWAN」創作共分為三個系列,分別為「政治篇」、「歷史篇」與「文化篇」,按照時間順序依序現身,此次回顧展展出近兩百件作品,包括繪畫、綜合媒材、雕塑等等,共分為五大展覽區:前衛反動、國族史詩、惡品味、仙班出列、異想幻境,呈現藝術家關心的議題與媒材不斷變化卻始終熱情的藝術生涯,以及臺灣自戒嚴至解嚴後的文化變遷常民史觀。

一、前衛反動(1980年代-1990年代初)

1987年解嚴前後的年代,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之間的不諧調異常突出,瞬息萬變、大量湧進的資訊,也與傳統價值、歷史記憶之間產生隔閡,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情結。此一時期的創作作品以油畫為媒材,內容包含將古代神話反叛角色轉變成為英雄的「神話系列」 (1984-86),使用山海經人物夸父、鯀、蚩尤等人帶有叛逆性格的神祇作為畫中主角;「圖像英雄」(1986)、「遊戲行為」(1987-89)帶入漫畫分隔視覺效果,利用誇張筆法描繪肢體,顏色鮮明,畫面呈現簡約。

二、國族史詩(1990年代)

此一時期的創作視角轉向臺灣歷史的重新梳理,跳脫出課本裡大民族主義的思維,以考古、人類學角度定義臺灣歷史脈絡。在「MADE IN TAIWAN政治篇」後,發表「MADE IN TAIWAN歷史篇」,包含「圓山紀事」(1991)、「百合紀事」(1993)、「熱蘭遮紀事」(1992-93)與「大員紀事」(1994-95),媒材依舊以油彩與畫布為主。

三、惡品味(1990年代晚期-2000年初)

楊茂林挪用了流行次文化的卡漫人物,以無俚頭、惡搞的拼貼手法,惡作劇般的翻轉向來的美學格調與菁英品味,並也暗喻中西文化在臺灣社會共存共盛,卻無法交融繁殖新類型文化的個人社會反思。

四、仙班出列(2000年代)

「MADE IN TAIWAN文化篇:封神之前戲–請眾仙III」(2002-03),此一系列的作品以空間、裝置與氛圍三者為創作媒材,由平面圖像走向立體雕塑,將卡漫人物與宗教雕塑元素結合,諷刺外來卡漫人物逐漸變成生活重心,作品中可看到取材自日本卡通、丹麥安徒生童話、好萊塢電影金剛與德國格林童話的元素。

五、異想幻境(2000年代後期-2015)

近年來,楊茂林的創作主題往個人理想的童趣世界實現邁進,「摩訶婆娑世界的夢幻島」(2006) 是楊茂林鑄銅作品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主角為小飛俠彼得潘,共有五尊,分座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騎乘放大數萬倍的昆蟲異獸,守護著夢幻島。

從楊茂林的創作主題可以看到台灣在全球化的過程出現的問題與反思,面對這些外來的文化與產品,我們該如何拿捏,如何在接受國外文化與新知時,同時保有自己的文化價值?

台灣走向全球化是希望與國際接軌,但是在全球化過程中,如果只是發展經濟,沒有妥善的整體規劃,將可能走向四不像的境地,不但本土文化將流失,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也容易走偏,近幾年台灣發展自有品牌,希望可以逐步走出代工王國,其中最重要得就是要保有自己的特色並在全球化浪潮底下生存下來。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