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224期

作者/楊世敏

圖片/康健雜誌

2017年5月,LINE上廣傳一則「中學生感染腸胃型感冒後,4天內因續發感染『超級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病株(MRSA)快速病逝」的訊息,對於此類醫療訊息,我總是耐住性子仔細閱讀,且佩服家長分享自家骨肉的病痛,以提醒多數家長對學童健康保持更多謹慎,其用心之真切令人動容。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類似病例能在完整的中西醫醫療與照護下,憾事或許能避免,至少傷害是可以減輕的。

5

氣候在變,流行病也會跟著變

此篇LINE分享訊息中提到,這位學生在今年3月曾感染A型流感,並在西醫指導下服用過克流感,使病情得以控制。按照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的類流感門、急診人次到5月底仍在上升,其中確診為流感數也持續增加,流感患者中71%是H3N2,13%是B型流感,發病者症狀除了發燒、頭痛、喉嚨痛,此波流感全身痠痛的症狀相對較不明顯,反而有一半以上會伴隨嘔吐、腹瀉等腸胃症狀。

為何原本好發於乾冷冬春季節的流感,病例數在今年到濕悶的梅雨季節仍持續上升?

以中醫的五運六氣學說加以解讀,可能是因為2016年冬季不夠冷(暖冬),使得流感病毒感染人體後產生的症狀,逐漸從冬日的寒燥疫症,轉為梅雨季的濕熱疫症。正因為屬於濕熱型病因,所以發病位置除了上呼吸道,腹腔腸胃道也是感染發病的重點。在中醫來看,隨著大環境氣候而改變感染症狀,是外來疫氣的特點之一,只要回想2003年清明節後,SARS在台灣流行的指標症狀之一便是腹瀉,而這是當年同樣SARS的加拿大株與北京株病毒所未列的症狀。

改善腸胃濕熱,夏季養生重點

一旦外在大環境相對濕度高、溫度也高,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會以腸胃道為重點;尤其在既悶且熱的氣候裡,人們總偏向多吃生冷瓜果與飲品,使得腸胃道的濕氣更重,口感更淡、不敏感,所以就想吃烤炸炙?等重口味的食品,如此從而加重腸胃道的「熱」,於是人體內在腸胃環境與外在環境均處於濕熱狀態,一旦有外來的病毒感染,腸胃型症狀(嘔吐、腹瀉)便成為必然反應。

臨床上觀察,如果中醫判斷是脾胃有濕的體質狀態,再請該患者照胃鏡取得影像便可發現:其胃壁黏膜會有部分呈現水腫,顏色較淡紅、甚至偏白,就像手泡在水中過久浮現的白色皺褶;若判斷為胃中熱盛患者的胃鏡影像,胃黏膜就容易出現局部深紅或鮮紅的現象;如果判斷為脾胃虛寒的患者(如長期茹素者),則從胃鏡或大腸鏡檢中,其消化道內膜顏色則普遍偏黯紅。

由此可知,一旦腸胃偏離中和平衡狀態,腸胃黏膜便會失去原來應有的分泌酵素功能與屏障作用,甚至酸鹼度也會改變,連帶腸胃附近的淋巴品質也可能受影響(比例變多或黏稠),如此一旦有外來感染進入腸胃道,就會產生一連串反應。【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24期,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5279

延伸閱讀:

破除感冒6大迷思,喝雞湯比維他命C好用!

睏倦無力、皮膚起疹子 可能是體內的濕在作怪!

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生病飲食別亂來

中醫治感冒 實用穴位圖解秒懂!

感冒喝運動飲料,真的可以快快好嗎?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